“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你收到美国人交的“猫税”了吗
红星新闻 2025-01-16 08:09

这两日的小红书,可谓乱成一锅“洋粥”了。

1月14日一大早,许多网友打开小红书,都会被推送首页震惊,惊呼“大数据给我干哪儿来了”——

突然之间,小红书满屏都是英文和外国面孔,他们发自己的自拍,用蹩脚的中文与大家打招呼,分享自己的猫猫狗狗,甚至国内少有的宠物马和驴……

似乎在一夜之间,世界各地的用户们都在跨越山和大海,奔赴小红书。

数据显示,小红书这两天的下载量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77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冲到免费应用榜第一的位置。

两种不同文化发生这样大规模的民间交流,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也因此,让原本生活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有了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生活在不同地方、千差万别的人,是可以有很多相同之处的,是可以聊到一起的。

“李华这么多年终于收到了回信”

可能因为今年是中国的蛇年吧,SHE的歌词“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终于得到肉眼可见的实践。

一脸懵逼的小红书网友,先是以待客姿态热情地“Welcome”一番后,中美网友的对话,便在一片和谐又抽象的氛围中展开了……

网友玩梗说“来我家,我家猫会中国功夫”,外国网友果然“上当”:“天呐,这是真的吗?”

在语言学习经历上,许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童年噩梦”:走在街上偶遇外国人,爸妈非要把你推到他们面前:“快,去练口语!用英语跟他们打招呼!”

于是遇到大量涌入的外国人,许多“苦英语考试已久”的国内网友第一反应是终于“大仇”得报,大声喊出那声:“让我们说中文!”“让你们也尝尝我读(英语)文献的苦。”

当然了,还有一部分尚未“摆脱”英语考试,甚至在为寒假作业苦恼的网友们,趁此机会把小红书用成了“作业帮”。英语选择题、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都让母语就是英语的美国人帮帮忙。

有网友说,帮“李华”写了十多年英语小作文,终于轮到“李华”的美国朋友帮“李华”写英语作业了,“像是李华这么多年终于收到了回信”。

还有外国人和其他伙伴兴奋地分享经验:“我帮一个孩子做作业,他们给我发了他们猫咪的照片作为付款。”

这边,中国网友感慨:“现在的学生都用上真正的‘洋人作业帮’了。”另一边,外国人也乐在其中:“我觉得这样使用中国社交媒体很酷。”

虽然评论区依然有许多中国网友友好地用英文互动评论,但正在努力适应中国APP的老外们也在疯狂学中文,尽管到目前为止还带有浓浓的“翻译腔”。

或者骄傲地“显摆”自己的中国话,“你好,谢谢,我爱你”三件套连续输出,外加一句不知道从哪部历史剧里学到的“中国大人”。

还有骄傲地发布“康康我的小红书新头像”的老外,却在评论区偶遇了自己的儿子。

而一些冲浪网速较快的老外,已经开始迅速本土化,自如地使用中国梗了。

比如经典的肯德基星期四“V我50”的热梗,在老外这里变成了“Vme50 hahaha!!!”

还有许多外国人兴冲冲地参与“交猫税”——国内网友传授“经验”,说在小红书上只有交猫税才能被大家接纳。

对于这一略带抽象的“经验”,外国网友们欣然接受,纷纷给中国网友们介绍自家猫咪,没有猫的,就晒狗、兔子、马、驴……中国网友们也在评论区放出自家宠物照片回应,也算是为“毛孩子”们交上了国际动物朋友。

甚至有四川的朋友,一副要坐实“四川人手一只熊猫”传言的模样。

许多外国人开始在小红书寻找朋友,建立了各种以城市或地区为主题的群组,有美国博主表示,小红书过于热闹,自己在小红书一天涨的粉丝比在TikTok一年的还多。

一位叫Smita的美国博主,从13日凌晨发帖开始到发稿前,收获5589个赞与收藏。

联想到近期小红书成为了2025年总台春晚独家笔记分享平台,或许今年可以迎来全球人民一起在小红书上讨论春晚的盛况。

早C晚A,什么都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日的交流可谓是打破了第三方媒介带来的信息差,吃喝拉撒什么都聊,其乐融融。

外国网友们晒出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和比人还高的仙人掌,晒出自己演唱百老汇歌剧的视频,晒出自己在农场养的火鸡……评论区的中国网友们也提供了超强情绪价值,表示“好酷”,同时也晒出自家养的老母鸡。

自然也有互相对对方城市的向往。美国人拿着一张雪山下的中国城市图片询问这是哪里。评论区很快有四川人骄傲地出来认领“这是我的家乡”,并介绍这也是“panda's hometown”。

有美国人吐槽美国外卖贵,不含小费都一次要付30美元,询问中国人上班都带什么饭。评论区的中国人就开始晒自己的工作餐、食堂、馄饨、自己炒的小菜,再贴心地标注上价格。

还有美国人放上他最爱的“中餐”照片,询问小红书网友这些中餐是否正宗,中国网友定睛观看,发现他放的居然是中国人从未听说的“橙子鸡”……

面对从大洋彼岸来的网友,中国网友这两日最快乐的事情,可能就是致力于打破信息差,向外国友人们做本土小红书科普。

这段时间里,正在为作业深感苦恼的各国学生们可能都在感恩“地球村”的魅力。既然美国人帮中国人做英语作业,那自然有中国人帮美国人做数学作业。

一个IP在德国的小学生发帖说自己“讨厌学校”,下面立即就有中国网友用那句从小听到大的“威胁”进行中式规劝:“你要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会去捡垃圾!”

直播间群组里更是热闹非凡。随意点进一个直播间,中国网友正跟外国网友科普中文知识,告诉他们:“坐”电梯其实是“站”在电梯里,“等红灯”其实是“等绿灯”,“救”火其实是“灭”火……

退出直播间时,大家的话题又转换到了“你们学校作业多不多?”不像是隔着大洋在对话,倒像是偶遇在小巷里的放学路上。

没有了第三方中介转述,直播间里英语和汉语叠加使用,无障碍交流,堪比互联网版英语角。

甚至还有网友向他们普及momo。这位美国人虽然疑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爱这个名字”,但非常愉快地成为“momo家族”的一位“洋momo”。

甚至开始向他们普及如何使用小红书#宝宝辅食 的标签,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很流行的小红书玩法。

因为时差的关系,飞向国际的小红书真正实现了“早C晚A”——早上Chinese玩,晚上American玩。

有中国网友做了一个很有诗意的比喻:“因为回复存在延迟,就好像回到以前写信的时候,需要等待。”

大家都是“地球村”的村民

如此热闹的场景,导火索还得追溯到美国关于TikTok的禁令。

上周五,美国最高法院针对TikTok禁令进行了口头答辩,多数法官态度明确“国家安全优先于言论自由”,导致美国关于TikTok的禁令得以维持,即如果字节跳动不出售TikTok,美国将在1月19日勒令其关闭。

而此前,字节跳动已经明确拒绝出售TikTok。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TikTok用户只能重新找寻新的社交媒体作为“避难所”,这也是他们自称“TikTok Refugee”(TikTok难民)的原因。

当然其中涉及了一些因为TikTok禁令而产生的对美国本土应用的逆反心理。就像APP Store里一位外国网友的评论:“你们不让我们用TikTok,是因为你们担心我们接触太多国外内容。现在我们要直接用中国的APP。”

甚至有美国网友在评论说:“既然他们不愿意让我们的数据被中国使用,那我就主动(使用中国APP)给他们!”

同时,小红书支持全球手机号注册,其他诸如抖音等社交软件需要中国手机号才能注册登录。这一机制让许多国外新用户轻松融入小红书。

小红书没有国际版,大家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打开美国区App Store的小红书评论页面,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五星好评。

用户的“涌入”或许有各种外部契机,但这种交流的开头是让人感动的,这也是人类最朴实的情感:文化的不同绝不是人们交流的障碍,而是人们希望互相了解的起点。

不同的维度、不同的时区、不同的语言……那么多的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就像那些尝试过使用小红书的外国网友们,在其他APP发布的感慨一样:

“互联网比任何外交手段都更能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小红书是新的‘世界和平’的应用程序。”

“登录了APP,收到了‘你好,美国人’和猫的照片。生活很棒。”

在AI技术愈加发达的今天,这种纯粹的、“人对人”的交流,依然最能触动人心。

至于这样的交流状态还能持续多久?虽然难以预判,但就像一位小红书网友说的:

“没关系,就算是昙花一现,至少花开过。”

文 /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