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召开天工开源发布会,就已有技术成果面向行业陆续开源开放,推动具身智能加快落地。
随着天工开源计划正式落地,创新中心将联合全球高校、科研院所、集成商等具备人形机器人二次开发能力的机构,共同打造最具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开源开放社区。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上,新一代“天工”机器人为参赛选手助威加油,还一起奔向终点的一幕令人感慨科技的进步发展。
当前,创新中心正围绕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多能具身智能体平台“开物”加速技术突破。基于全身协同智能小脑平台,“天工”不仅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领先的每小时12公里,此外还可自动识别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种复杂地形,实现平稳移动。
据创新中心本体负责人刘益彰介绍,“开源平台提供了一个母平台,在这个上面再做开发,能够减小行业内其他公司的技术壁垒,缩短他们技术创新的时间。因为研制机器人以往从立项、设计、出厂、审批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但通过开源平台,仅需一个月就能走完流程周期。”
刘益彰透露,多能具身智能体平台“开物”包含AI大模型驱动任务规划的具身大脑和以数据驱动的端到端技能执行具身小脑,通过具备一脑多机、一脑多能的能力,未来将拥有200万条机器人轨迹数据,适配超20个以上机器人本体,将具身能力开发时间降低90%。
作为具身智能研究的基础底座,高性能、可拓展的通用本体平台是技术突破的“刚需”。此次发布会上,天工开源计划正式落地,创新中心将联合全球高校、科研院所、集成商等具备人形机器人二次开发能力的机构,共同打造最具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开源开放社区。
目前,创新中心已开放“天工”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今年年底将开源天工结构图纸、软件架构、电气系统等内容,数据集、运动控制训练框架等方面也将陆续开放开源。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优必选等首批合作伙伴,将通过课题申报、实验室共建、揭榜挂帅等多种形式合作共研,以“天工”为基础平台,在本体开发、具身大脑、智能小脑等多个前沿方向加速探索。
作为定位于引领产业协同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是集合全球产学研精英资源,共创共研突破技术难关。发布会上,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信通院、他山科技分别成立具身智能领域的相关联合实验室,在情感智能、工业机器人、电子皮肤、电子芯片等多个前沿方向发力探索。
昨天,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俱乐部亦宣布成立,由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担任发起单位。俱乐部将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具身智能机器人竞技赛事,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新的对比和测试维度,推动具身大脑、智能小脑等各个细分技术加速迭代。同时,俱乐部还将承担起技术交流、政策解读、应用场景落地、金融对接与咨询的平台作用。
据了解,今年,北京经开区发布了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已拥有机器人生态企业百余家,其中半数以上为专精特新企业,产值规模近百亿元,占北京全市机器人产业的50%。作为北京经开区重点发展企业,创新中心将借助北京经开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集群优势,推动典型应用场景落地,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应用场景、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突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