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老党员梁安合和儿子45岁的梁秀前生活的乌英苗寨地跨广西贵州两省区。梁安合给树苗杀虫(2020年7月8日摄)。
多年前,这里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恶劣,群众思想封闭,曾是当地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乌英苗寨村民在篮球场上晾晒刚刚收割的稻谷(无人机照片,2024年9月4日摄)。
梁安合曾经依靠2亩多水田,艰难养育儿女,并在小学校担任代课老师教书育人。在梁秀前眼里,父亲无所不能。梁安合(右)和老伴梁英迷在家里打油茶(2024年9月4日摄)。
十多年前,外出务工的梁秀前返回大山里的家,经营过小卖部、当电工、建房、搞运输、扛木头……在梁安合的印象中,为了寻找脱贫致富的机会,儿子什么都愿意尝试。梁安合(左)在妇女夜校课堂上指导老伴梁英迷学习(2024年7月8日摄)。
2017年,乌英苗寨成立党英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梁秀前成了合作社的带头人。他们在困难和挫折中探索乡村致富的道路。梁安合(左)和老伴梁英迷在乌英苗寨的家中说笑(2024年9月10日摄)。
近几年,得益于多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乌英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24年9月4日拍摄的乌英苗寨(无人机照片)。
苗寨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坪、民族团结广场、沿河步道等设施,并利用粤桂协作帮扶资金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梁安合(左一)、梁秀前(左四)和村民们在红薯种植基地合影(2019年5月24日摄)。
作为妇女夜校的老师,梁安合带着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植树、办活动。儿子梁秀前还是乌英芦笙队队长,经常带队参赛,并在今年8月夺得一项比赛的冠军。梁安合(左五)和儿子梁秀前(左四)在乌英苗寨妇女夜校授课芦笙(2024年9月10日摄)。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这对父子携手,逐梦大苗山,也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在乌英苗寨妇女夜校,梁安合(右一)指导妇女们练习吹芦笙(2024年9月10日摄)。
梁秀前驾车在山路上前进,准备到各村寨去送快递(无人机照片,2024年9月5日摄)。
梁秀前(左一)组织乌英苗寨芦笙组装比赛(2024年7月11日摄)。
梁秀前在乌英苗寨妇女夜校准备芦笙授课(2024年9月10日摄)。
梁安合的老伴梁英迷将稻谷挑回家(2024年9月11日摄)。
梁安合(右)和老伴梁英迷在收割稻谷(2024年9月11日摄)。
梁安合和老伴梁英迷在田边向记者打招呼(2024年9月11日摄)。
梁安合在田间查看稻谷生长情况(2024年9月3日摄)。
梁安合在墙上记录儿子梁秀前购买机动车的历史(2019年4月19日摄)。
梁安合(左)和儿子梁秀前在乌英苗寨芦笙小广场上合影(2024年9月3日摄)。
梁安合(左)和儿子梁秀前在乌英苗寨亮布小广场上练习吹芦笙(2024年9月3日摄)。
梁安合(前)和老伴梁英迷劳作归来(2019年3月25日)。
梁安合在乌英苗寨妇女夜校授课芦笙(2024年9月10日摄)。
梁秀前挑着果苗上山,准备种植(2018年3月29日摄)。
梁安合(左)和老伴梁英迷上山收割稻谷(2024年9月11日摄)。
梁安合(二排左)在妇女夜校课堂上指导老伴梁英迷学习(2024年7月8日摄)。
梁安合(左一)和儿子梁秀前(左三)和乌英苗寨联合党支部的其他党员一起开展公益活动(2019年6月30日摄)。
梁安合(前左)和儿子梁秀前在乌英苗寨妇女夜校授课芦笙(2024年9月10日摄)。
在乌英苗寨妇女夜校,梁秀前用手机与山外的老师连线给妇女们上课(2020年6月22日摄)。
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金皓原 郑焕松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