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进乡村科普脑卒中防控知识获院士点赞
中国青年报 2024-07-04 14:37

暑期即将到来,南通大学医学院的一批学生正计划去青海科普脑卒中(又称“中风”)的防控知识。过去3年,这些医学生组成的脑卒中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曾100余次深入基层展开科普。

“对于边远的农村地区来说,大学生团队可能是当地居民了解脑卒中的唯一途径。”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在点评南通大学医学生的科普工作时说。

当前,我国脑卒中防控仍面临巨大挑战。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总体脑卒中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吉训明表示,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我国脑卒中患者总数超过2800万人,仍以每年400万人的速度逐年增长。

2021年,南通大学医学院响应国家脑卒中百万减残工程行动号召,成立了由医学生组成的脑卒中宣讲团,宣讲团现有65名学生。这些医学生从预防和早期识别两方面着手,深入社会基层科普脑卒中知识。

南通大学医学院大三学生季彦哲2021年就加入了宣讲团。作为宣讲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季彦哲表示,宣讲团的工作目标是:让有脑卒中症状的人能第一时间被识别;识别脑卒中后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有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另外,哪些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如何预防脑卒中也是我们的宣讲内容。”季彦哲说。

3年多来,南通大学卒中宣讲团围绕市、县、乡、村四级防控体系开展宣讲,致力于实现卒中宣教在当地的全民覆盖。截至目前,宣讲工作覆盖了20个城市和12个乡村。

农村脑卒中防控形势尤为严峻

“黄金4.5小时”是脑卒中的最佳治疗时间,然而因为老百姓对相关症状的识别能力仍比较低,导致不少患者在发病后无法被及时送到医院抢救。南通市神经内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统计的全市数据显示,南通脑卒中患者平均到院时间为21小时。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季秋虹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脑卒中在农村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患者以老年人居多,送医延误的时间也比较长,还有部分患者因忽视规律服药导致复发。

吉训明说,与城市相比,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脑卒中防控形势尤为严峻,防控的困境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医疗人才短缺、医疗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条件限制导致的治疗和康复机会受限等方面。农村地区往往缺乏有效的筛查、预防、救治和康复服务,使得农村脑卒中防控成为整个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医学生们在深入农村科普过程中,对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今年5月,宣讲团成员、南通大学医学院大三学生汤顾来到南通市通州区金普村开展科普宣讲。一名有脑卒中病史的六旬老人让这个医学生印象深刻。

汤顾记得,老人坐在长椅上,脸部表情比较凝重,口角歪斜,无法站立行走。通过和老人儿子的交流,汤顾得知老人5个月前得过脑卒中,因为没有及时送到医院,预后效果较差,“交流病情的过程中,得知患者出院后没有做康复训练,目前已经停用了治疗药物。这位老人的情况更让我认识到在乡村,从预防、识别中风,到康复、规律服药防复发的知识,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普及。”

“我们从预防危险因素、识别早期症状、早期康复、防止复发等方面开展脑卒中科普工作,希望能够降低我们这个地区的发病率。”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医生们带领宣讲团走进乡村,通过组织集体宣讲、线上线下对接村医、入户随访脑卒中高危人群等形式,让脑卒中全流程管理的理念延伸入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起初,宣讲团想依靠数字化平台传播脑卒中科普知识,但是真正走进乡村,他们才意识到乡村科普的难点。“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不识字,所以我们得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科普宣教。”季彦哲认为,乡村地区的老年人对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在逐步提高,但对于脑卒中的了解程度仍然不深,通过科普宣讲,可以让村民进一步知道要如何预防、识别脑卒中,以及发病后应该采取的措施。

针对乡村脑卒中防控,宣讲团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了标准化课程,对村民和村医进行分层宣教。作为村民的“健康守门人”,村医不仅需要知道怎么预防脑卒中,也得知晓一旦有患者发生了脑卒中,应该怎样及时处理。此外,患者接受治疗后长期的康复流程、用药管理等后续措施,都需要对村医进行更专业的培训。季秋虹介绍,在南通市卫健委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培训了南通市6个镇1000多名村医,接下来将向全市推广。

建议其他医学院校积极探索复制

同学们在金普村的问卷调查显示,宣教前后,村民对于脑卒中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加了85%,“4.5小时黄金救治时间”的知晓率增加了90%。数据反映的宣讲成效带给了学生们成就感,让他们有信心完成每一次宣教工作。

吉训明认为,大学生团队在解决农村脑卒中防控困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通过健康宣教、筛查活动、提供初步医疗服务、协助建立健康档案等方式,提高了农村居民对脑卒中预防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脑卒中、为什么会得脑卒中以及脑卒中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增强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利用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地区专业医疗人员短缺的问题,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下沉和服务的可及性。

“鉴于我国脑卒中防控的严峻形势,其他医学院校不仅有必要而且应当积极探索、复制并创新此类模式。”吉训明说,其他医学院校可以借鉴已经成功的案例和经验,结合不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学校资源与地方需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吉训明对大学生宣讲团寄予厚望,他希望大学生志愿团队能够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基层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特色防控路径。

在志愿工作中收获宝贵的经验

南通大学医学院大二学生王妍菲走入乡村后,认识到了“和人打交道”的重要性。作为医学生,“只有走进社会,走到患者身边,才能真正把在课堂中学过的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王妍菲说,宣讲团成员会利用课余时间,到自己所在的社区和乡村进行脑卒中防治宣传,也会及时提醒家人、朋友。

提及加入宣讲团的原因,王妍菲说:“去年我邻居家的爷爷发生了中风,但是没有及时送到医院,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预后效果很差,现在只能躺在床上。”王妍菲对于这位爷爷的情况十分痛心,正好当时碰上了宣讲团在招募,她便加入了,希望能了解更多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提升大家对于这种疾病的认识。

宣讲团还走进社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并于今年2月赴菲律宾开展科普宣讲工作。季彦哲认为,宣讲团不仅让她增长了脑卒中防控的专业知识,更提升了对基础医学知识整体性的了解。“在诊断方面,我们会了解更多的病症以及对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我们在录制标准化课程、制作科普手册的过程中,也会对专业课较为系统地学习。”

“在宣教过程中,同学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脑卒中防治的重要性。当我们真正接触到脑卒中患者和家庭后,会有一种使命感。”季彦哲说。“作为医学生,我们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帮助更多的人,未来我们还要走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宣传中风识别与预防。”

文/刘昶荣 李欣然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