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机构的“钱”更多了,合意资产却更加难以找到和适配了。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在与多家理财公司、保险资管公司、信托公司等资管机构和银行财富管理团队交流时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资产荒”现象进一步加剧。
从债券市场多个期限利率债被疯狂抢筹,收益率进入历史底部、城投债券“不愁卖”的同时票面利率迅速下滑,到股票市场红利板块成为众多机构趋之若鹜的资金出口,“资产荒”之下,机构蜂拥低波、低风险资产,配置矛盾加速演绎。
“资产荒”背景下,机构发力的方向在哪里?
高息资产“消失”
今年上半年,机构资金抱团,带动债券市场火热。整体来看,利率债虽供给充裕,但难解机构抢配之渴;而信用债供给相对稀缺,收益率也在显著走低。
30年期国债、50年超长期国债持续受热捧。“今年4月到5月最活跃的阶段,30年国债的交易量占比达到全市场接近1/3,这是非常夸张的集中度。”业内人士表示。同时,多个非沿海城市城投债券根本“不愁卖”,5年期票面利率进入3%以内,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债券市场的火热,与楼市、股市的资产表现不尽如人意、非标资产较大收缩有关。同时,市场波动下,机构在权益资产配置上竞相拥抱红利策略,抱团高股息、高分红标的。
一家保险集团投资负责人告诉记者:“不管是哪个投资机构,尤其是以固收为核心的机构,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资产荒’,风险收益匹配的高息资产现在很难找到。”
“‘资产荒’可能是一个较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原来高收益资产主要是跟地产以及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相关的一些资产,这类资产的供给会持续降低,所以就导致过多的资金去追逐较少的资产,把资产的估值买得很高。”某大型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好多钱都陆陆续续流向标准债券了,以前有好多高息资产可以承接市场的流动性,现在越来越少了。”某大型保险资管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高息存款、非标资产、信托等,收益率都很高。而现在,很多地方城投债收益率都特别低了,大概在2%至3%。”
“资产荒”何解?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这种“资产荒”的局面还将持续发酵,持续的时间,则受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政策调整和供需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今年下半年这个现象会进一步加剧,还是会有所缓解,不太好说。因为下半年如果政府债券的发行加速,有可能会阶段性缓解,如果下半年A股市场逐渐企稳,可能有一部分资金就会去买一些股票类资产。”上述大型银行人士认为,“资产荒”的现象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缓和。
“如果总体环境上民众偏好的是保守稳健的低风险产品,不愿意甚至回避权益类资产,‘资产荒’的问题很难解决。”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祥认为。
“市场里未来还有没有高收益资产?我认为是有的,只不过这类高收益资产未必是债权融资。近年来实体经济能够承受的融资成本是降低的,但有些新经济领域,能够创造回报,它的融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为股权融资,所以这类资产不是大家熟悉的债权类资产,而是股权类的。”前述银行人士说。
“资产荒”之下,不少机构加大力度研判市场变化,挖掘有相对优势的资产。中海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王影峰认为,每一轮“资产荒”都会推动市场去发掘新的资产。
探索权益类资产
“我们现在整个组合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寻求一些战略性资产。这个策略能不能成功,有多方面因素。首先就是要以强大的投研为基础。”某上市险企投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目前,我们从长期布局的角度出发,加大了公开市场权益和股权类项目的布局。我们根据市场的情况,根据经济的转型方向、贴合国家的战略导向,优化我们具体的权益持仓结构。包括对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沿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做一些投资布局。”某资深资管人士表示。
“如果说A股市场波动率下降,我们也考虑增加公开市场权益配置。如果后面的投资范围进一步拓宽,能够找到一些收益好的资产,我们也会把债卖了,去投一些新的、收益比较好的、期限长的品种。”上述资深资管人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资产调仓思路。
杨祥表示,从机构角度看,要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拓展投资范围,可以考虑另类投资,如私募股权投资等。从国内赛道角度看,机会将集中在新经济领域。政策持续利好且技术不断创新的赛道将诞生出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可以作为核心资产进行布局。”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