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房地产富豪折戟香港,纷纷割肉卖出物业
第一财经 2024-05-29 15:35

曾经在香港楼市大出风头的内地房地产富豪们,如今纷纷铩羽而归。

市场消息称,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私人持有的香港中环中心63楼全层,以约7.3亿港元的价格出售,面积约26234平方英呎,成交呎价约2.8万港元。同期,中国恒大创始人许家印的香港豪宅也传出了已“腰斩”出售的消息。

自从内地房企相继爆出流动性危机以来,已经有不少房地产公司或房地产富豪出让香港资产以回笼资金。这些资产多数购置时间在2015年之后的市场高峰期,如今出让,均难以避免亏损的结局。

资料显示,许荣茂出售的上述物业购置于2017年。彼时,许荣茂联合与多个内地和香港财团,合计斥资402亿港元收购了香港中环中心多层楼面,交易对手为香港首富李嘉诚创办的长实集团,当时平均购入呎价约3.3万港元。这也意味着,许荣茂此番以2.8万港元的单价卖出物业,折价约15%。

不只是许荣茂的写字楼,许家印持有的香港山顶布力径10号三幢洋房其中的B屋,也在放售超过一年后,于近期以约4.7亿港元的价格成交。而该栋物业在2023年3月时,估值8.8亿港元,成交价较此近乎“腰斩”。

2021年时,恒大还曾打算以105亿港元的价格出售其持有的香港恒大中心,但并未成功;次年7月,该栋物业市场估值跌至约90亿港元,长实集团投标,但也未能成交;直至该年9月,被恒大债权人接管。

近两年来,受债务危机等影响,内地开发商甩卖香港资产成为常态。2023年底时,禹洲集团也曾作价5亿港元放售香港中环中心物业;旭辉、合景泰富等开发商也曾将其持有物业进行变现出售。不约而同的是,这些资产的出售都有一定程度的折价。

汇生国际投资总裁黄立冲向第一财经表示,以香港中环中心这栋甲级写字楼为例,当初就有很多散买的业主,且有不少来自内地,当他们遇到财务困难时,就会选择重新出售,所以相应的跌价幅度可能也就更大。有内地开发商内部人士也坦言,“当前企业或老板还能有资产卖,而且也能卖得掉,就不错了。”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也表示,当前部分房企流动性紧张,为增加现金流、增强偿债能力,许多房企都选择处置手中的各种资产以回笼资金。而在前几年房企业绩快速增长的时期,流动性资金充裕,在购买资产时,多是溢价购买。目前房企是急迫处置,务必折价,否则很难出售。

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认为,香港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也较大,资产贬值趋势明显,目前并未触底,开发商处置资产有合理性;同时,内地房企今年面临的偿债压力仍然较大,需要通过处置资产来回笼现金流。

回顾内地开发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布局香港市场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

上述中国恒大中心,是一栋甲级写字楼,位于香港金钟、湾仔和会展中心之间的核心区域,占地2138.8平方米,共26层,由恒大2015年11月时从华人置业手中购入。该笔交易当初以125亿港元的成交总价刷新了当时香港商厦买卖的最高纪录。恒大方面采用分期付款,共分为6年支付。这也就意味着,恒大应是在2021年才完成所有款项的支付。

2015年时,恒大对该物业抱以厚望,其在公告中表示,“由于物业位于香港商业、旅游及交通的核心区域,未来具有巨大升值空间,且将极大地提升集团在香港及国际市场的企业形象,具有强大的集团品牌宣传影响力。”

这或许也正是不少内地开发商或老板纷纷奔赴香港购置甲级写字楼等资产,抑或大手笔投资布局住宅物业的动因之一。

刘水认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香港中环甲级写字楼,是企业商业地位的象征。部分房地产企业在业绩蓬勃发展的时候,凭借强大资金实力购买香港中环甲级写字楼等资产,满足企业及个人对地位的追求;同时,房地产企业实控人为彰显身份财富地位,也会购置香港豪宅。

据香港地政总署发布的数据,2015年内地房企在香港所购地价的总和首次超过香港本地房企,占当年出让金总额的一半以上。另克而瑞2020年底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这年10月底共有10153套住宅待批预售证,其中内房所占的比例为61.2%。

时移势易,如今的内房企早已收拾起行囊,回归各自大本营,将手中资产抛售以补充流动性。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恒大前总裁 “割肉”卖豪宅
上海证券报 2024-06-16
恒大前总裁,“割肉”卖豪宅
上海证券报 2024-06-16
许家印,突发!香港豪宅“腰斩”出售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05-21
内地客疯抢香港住宅,香港人反向抄底深圳写字楼,哪个租金回报更高
华夏时报 2024-03-09
香港房地产市场全面“撤辣”,上调住宅物业按揭成数和贷款比例
澎湃新闻 2024-02-28
港资房企加码内地楼市,看好内地中长期经济前景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2-12-17
九龙仓:上半年营收减少33%,内地投资物业组合收入首次倒退
澎湃新闻 2022-08-11
李嘉诚,全球房地产首富!身家缩水最多的是他
中新经纬 2022-04-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