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社长、总编辑王慧敏(笔名劳罕)领衔撰写,邢宇皓、王斯敏、卢泽华参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神山星火》在京正式首发,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同步举行。
沉浸式蹲点与村民融为一体
《神山星火》全书近20万字,分为“长夜漫漫无尽时”“红军来到神山村”“脱贫攻坚不停歇”“寻亲、道阻且长”等十五个篇章。作者团队多年数次蹲点、走访,与村民共同生活生产,记录了大量的文字、图片材料,生动、详尽地讲述了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从旧社会血泪艰辛的发展历程,到当下大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之路。
作为主创团队成员之一,王斯敏记得《神山村三日》发表后,有读者留言“只有饱含人民感情才能写出锦绣文章”触动到了她。“我们团队对神山村的那山、那水、那人都有非常深的感情,讲起那些人的名字时,我们心里都暖乎乎的。”她说这种感情来自沉浸式的蹲点、调研、采访,他们和村民们完全融为一体,无论夕阳下、朝阳下、溪水边、田间地头,只要路遇、闲谈、帮活,哪怕是吃村民们的一个黄桃,喝一瓢他们舀过来的清凉山泉,都能让他们收获到素材。
“这是一个小村,户数不足70户,人数200多人,我们拿着花名册一家家交谈。”王斯敏发现这些平凡质朴如同泥土一样的村民们,身上有很多不凡且闪光的点。“当我们发现七烈士的线索后,就想承担起责任延续下去,去推动红色血脉的赓续,所以我们发动了寻亲。”
邢宇皓回忆过去几年的采访经历,感慨道整个创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事是当时已经有成百上千篇关于神山村的报道。如何跳脱出这些报道,发掘打捞出一些新的点,当他发现
井冈山和神山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影响着这里的老百姓一直在努力。最终创作团队定下了“不负人民,人民不负。”的主题,“进入到写作过程后,内心抱有责任感,手中的笔要介入生活,更要介入时代。”邢宇皓采用田野调查,一一走访村民们,“我们还有一张神山村的家谱,帮助他们订正了一些问题。”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采访写作
研讨会上,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表示,“这是由四位知名记者写的报告文学,我们平时参加的研讨会往往是作家写得多,记者写得少,凡是优秀的记者写报告文学,要成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比较容易,但是优秀的作家想成为记者估计比较难,这是个规律。”在他看来,好的新闻报道是跑出来的,好的报告文学是走出来的,神山村的作者在采访上做足了功课,通过深度扎实的访谈,把神山村建国后的历程,特别是在精准脱贫致难,攻坚战中的挫折艰辛写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黄传会最大的感想是这本书站位高、格局大、视野宽,作者们把神山村这个普通山村的巨变放在中国革命史、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书写,勾连起山村与国家的命运,而普通的神山村也成为国家的缩影。“有两条线贯穿全书,一条是红军的斗争史,浴血奋战、荡气回肠,一条是神山村的发展史,千辛万苦、筚路蓝缕,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互相烘托,成为神山村民挖穷根,改变自己命运的强大精神力量。”他认为,这种大格局宽视野,大大提升作品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则表示,报告文学被称为时代的报告,新闻的要素之一,因此也要求作者有敏锐的新闻意识。《神山星火》四位作者充分发挥了这种新闻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写作上有所创作。即本书一部分内容书写神山村红色革命史和脱贫史,另外一部分写神山村烈士墓地寻亲记,我觉得寻亲记这部分内容就是作者直接参与到新闻之中,并且让新闻生成出了新闻。”贺绍俊称,表面上看,这部分内容与作者最初采访的目标是要去采访脱贫工作不相关,但是其实他是在深度上是对脱贫工作的一种开掘,一种创造性的采访写作。
贺绍俊还提出《神山星火》是一部带有真挚感情的作品,作者们虽然身为记者,但并没有按照记者的客观公正和独立性原则去收集素材和写作,反而是完全融入到被采访者的生活和情感之中,真正做到了和被采访对象心心相印,仿佛是一家人。
摄影/王纪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