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区域协同发展强劲动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6 07:00
站在区域协同发展新十年的历史节点,共铸产业协作“一条链”,共织内联外畅“一张网”,共建绿色防护“一片林”,共绘民生保障“一张图”的京津冀,正在朝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稳步迈进。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三地一定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动能。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这个新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迎来十周年。十年来,京津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定位,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共绘一张图,同下一盘棋,实现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谱写了区域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的时代新篇。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并提出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等7点要求。

区域协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工作抓手,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正确方向,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区域协同发展以优化经济资源空间配置结构为主要目的,促使经济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相对有效的空间结构,推动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分工,形成“1+1>2”的聚合效应。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形成新增长极的重大国家战略。

从十年前的那个早春,到这个龙年新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区域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协同发展交出亮眼答卷。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打出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十年间,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2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40.7%上升至66.1%。十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雄安新区,政务数据实现与北京市对接共享,支撑购房资格核验、积分落户、企业跨省迁移等场景应用,200多项事项“跨省通办”。从“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拔地而起,到唱好京津“双城记”、三地投资项目联合推介,再到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昔日“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发展“势能之差”正在变成“动能之和”。

站在区域协同发展新十年的历史节点,共铸产业协作“一条链”,共织内联外畅“一张网”,共建绿色防护“一片林”,共绘民生保障“一张图”的京津冀,正在朝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稳步迈进。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无论是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还是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同下一盘棋,共绘一张图。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三地一定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动能。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