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吃保健品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科普中国 2024-02-16 09:30

在巨大的工作压力、难以排遣的健康焦虑,以及过剩的健康知识三重挤压下,当代年轻人在过一种假装很健康的生活:

把饮食营养,外包给各种维生素补充剂;

把熬夜的旧账,外包给护肝片;

把皮肤健康,外包给内服美容液;

把心脑血管健康外包给深海鱼油;

......

主打一个,能让保健品来负责的,绝不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身体力行:

一边高油高盐的单一饮食,一边大把吃保健品。面对这种对健康极为敷衍又带有一丝认真的生活作风,连营养师看了都要说一句:

相比无法确定的下班时间,明确吃进嘴里的保健品,正在给当代年轻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确定感。

保健品

当代年轻人的“保命仙丹”

不少科幻作品中,都有一种关于未来饮食的想象——做饭吃饭过于低效而被淘汰,人类只需要吃点/喝点不同口味的“营养剂”,就能满足身体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年轻人的工位上摆满了瓶瓶罐罐,有点未来已来的感觉。

2023年,由央视、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联合发起《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保健养生消费,已经冲进了年轻人消费榜单前三名,占比31.04%,仅次于旅游与数码。

保健品大致可分为营养补充剂和特定保健功能食品两类。与父母一辈追求非必需的高端滋补品不同,年轻人正转向食用各类身体必需的营养素补充剂。年轻人热衷吃保健品,追根究底,是因为真的吃不够。

以庞大的维生素B族为例,它们有助于细胞代谢和能量生产,对神经系统健康至关重要,但其分布的食物较为多样: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未经精制的谷类,如全麦面包、糙米等;

维生素B2多来源于动物肝脏、香菇、鸡蛋等;

维生素B6、B12则多源于动物肝脏、肉类、牛奶、鱼类、坚果类、各种蔬菜、奶酪等。

对于靠外卖维生的打工人,每天想要吃天然食物来补充够B族,时间和金钱成本颇高,相比之下,“外卖+几毛钱一片的复合B族维生素片”可以说是物美价廉的生命维系套餐。

调查显示,有49%的Z世代保持每天服用膳食补充剂。吃完外卖再吃点对应的补充剂,成了年轻人的常规操作,是年轻人追求膳食均衡的朴素努力。

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担心猝死的年轻人,尤为在乎心脑血管健康。

刚刚过去的2023年“双十一”购物节,某主流购物平台销售数据显示,深海鱼油、益生菌、辅酶Q10等产品是预售首日最受欢迎的保健单品。在海外保健品榜单中,依旧是鱼油、深海鱼油为代表的心血管营养补充剂位于前列,销售额达到了3.55亿元。

离谱的是,还有一套防猝死套餐,从不睡觉的韩国人那里传过来:鱼油+VB+VD+镁片+辅酶Q10。在韩国,保健品的地位被大大高估,被广泛应用于健康保健和医疗领域。这种现象甚至形成了所谓的“保健品病”,使得一些消费者过度依赖保健品。

有人在中文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吃这套保健品的体会:质疑韩国人、理解韩国人、成为韩国人!

当然,先别急!什么草都种,只会害了你。

经过临床营养师认真评估,“防猝死套餐”中的一些成分,确实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但引起猝死的原因很复杂,包括严重的心脏结构问题、电生理异常、急性心肌梗死等等。

不能简单地用几种补充剂来避免猝死,更不能因为服用了补剂就拼命熬夜、不规律饮食。“防猝死”有些言过其实,充其量不过一个“防亚健康套餐”,更多提供了心理安慰作用:既然熬夜难以避免,那吞几颗小药片让身体和自己安心一点吧。

保健品吃太多,会有什么问题?

现代营养学是一个在1934年确立的年轻学科,它让人类通过成分和剂量来看待、理解食物。含有特定成分的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从此走向市场。

但靠谱的营养师,都会强调一点:营养补充剂不能代替天然食品。在营养学的教科书上,保健食品也好,膳食补充剂也好,使用的范畴永远都是:

当天然食品不能满足我们身体需求,或者说我们的身体的消耗量超出了摄入量,又没有办法经过通过天然食物来满足的情况之下,可以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有指导地、适量地来使用。

营养补充剂的作用,是“补足食物”。比如出差没有机会摄入丰富的蔬菜,考虑用膳食纤维粉补充;处在不方便购买海鱼的地区,可以改用鱼油来替代。

但营养素,不是越多越好。吸烟人群额外补充高剂量的β-胡萝卜素,反而会增加患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水溶性的维生素C,过量时会随尿液排出,轻易不会中毒,但大剂量补充也可能带来糟糕的肠胃反应,甚至可能增加泌尿系统结石风险。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再好的营养素,补充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

1、改变身体适应能力

我们的身体很聪明,当缺乏某种营养时,肠道会主动提升吸收率,减少浪费;而长期处于某种、或几种单一营养素超标,它也为了适应这种超标,做出一些调整。

但这种“聪明”仍然是有界限的。一旦太辛苦了,或者说这个超标量一段时间,突然掉下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可能不是当时就显现出来,而是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隐性缺口;或者突然停止服用后,身体适应不了突然的“贫瘠”,反而出现营养素缺乏。

2、加重肝脏负担

保健品不比药品,监管更宽松,可能存在杂质较多的情况。不同的品牌甚至同一产品中,所含有的成分也有所差异。肝脏是身体的解毒工厂,一些有害成分如果过量摄入,可能会在肝脏中积累,增加代谢负担。

此外,某些保健品还可能增加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3、不明添加物风险

市面上产品良莠不齐,如果购买到没有蓝帽子标识、或者没有中文标签的境外保健品,不排除里面含有一些不明添加物。

比如有些减肥药物,可能掺杂对中枢神经和心脑血管有损害的“西布曲明”,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保健品选购保健品需要特别谨慎,我们建议:

①事先咨询临床营养师;

②遵循使用说明,并按照推荐摄入剂量进行使用。

③选择可信、可靠的品牌,国产保健品认准“蓝帽子”,功能性食品优先选择大品牌,最好有正规的第三方检测报告,避免从非正规渠道购买境外保健品。

④对于长期服用保健品的人群来说,定期检查肝功能很有必要。

除了买对正规产品,选择补什么也很有讲究,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一股脑照搬别人的“药方”并不能助健康一臂之力。

尽可能好好吃饭永远是根本,保健品则是用来提升或弥补不足。如果主次颠倒,所追求的“健康"也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保健品能提供营养素

却无法带来食物的快乐

日本、韩国保健品市场繁荣,有一些客观原因。两个国家的天然食物资源,不算特别丰富,价格高昂,年轻人不得不依赖各种保健品。

像日本蔬菜不足,开发出了大麦苗制成的青汁来替代蔬菜,这个比生啃绿化带还难喝的东西,竟成为了风靡东亚十几年的健康产品。

当保健品超越食物成为一种潮流,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就变得严肃起来_越依赖保健品,饮食可能会更糟糕。

水果蔬菜吃不够?没事,来片复合维生素弥补一下;

牛奶豆腐没有吃?没事,嗑颗钙片就解决了;

甜点奶茶吃多了?没事,益生菌、白芸豆啥的补救一下;

……

瓶瓶罐罐里的小药片,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健康托底。而托底,又给了放纵更大的底气。

但还是那句话,补充剂无法替代真实的食物。比如植物中除了一些常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还有大量的植物化学素,能彼此协同,为人体提供抗氧化等功能。小小的复合维生素药片,确实能补充几种成分,但不能解决蔬菜水果或者是杂粮摄入不足的问题。

同理,膳食纤维不能替代蔬菜的摄入,鱼油也无法完全替代深海鱼。

营养之外,食物承载的还有幸福和快乐。好好吃饭,从来不只是为了维持生命体征。

既然是人,何苦把食物整成像饲料一般。

或许未来某一天,人类科技真的实现了靠吃小药片就能健康活着,但动物性食物丰富的油脂,蔬菜带来的新鲜的草木香气,当季瓜果的香甜......品尝食物时那份层次丰富的感受和快乐,以及味觉嗅觉勾起的回忆,都是一颗冰冷补剂无法带来的~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保健品为年轻人快餐式的生活提供了捷径和希望,咽下小小药片,仿佛自己就离健康近了一点。

但这生活是否真的健康,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补钙、鱼油、维生素……应该怎么选?营养专家教你3个小技巧!
天津科普说 2024-10-26
孕期保健品、营养品别乱吃!真正有必要的只有这几种!
北京妇产医院 2024-06-26
孕期保健品、营养品别乱吃!真正有必要的只有这几种
北京妇幼健康服务 2024-06-22
保健不成反伤身 这些养生误区你中招了吗?
央视科教 2024-05-11
中年男性,需要额外吃营养保健品吗?
人卫健康 2024-03-10
鱼油≠鱼肝油 怎么选才正确?
健康中国 2023-06-19
记者调查直播间保健品销售乱象:主播夸大治疗功效坑了消费者
法治日报 2022-12-17
直播间保健品销售乱象调查:主播夸大功效坑了消费者
法治日报 2022-12-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