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田区官方平台“幸福福田”发布消息称,连接梅林山、银湖山的绿色通道——鲲鹏径一号桥已顺利贯通。据悉,这是“山海连城”计划主干游憩步道实施落地的首座标志性工程,为梅银两山生物提供了安全通道,修复了生态断点,对提升区域生态的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极富创意又意义深远的生态工程,竟与几年前三位深圳初中生的设想如出一辙。当年就读于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他们,如今已是哈佛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大学生。
昔日设计图与工程实景图如出一辙
当年由张楚楚、李欣蔚、胡凯文三位明德学子主持的课题名为《关于在深圳建设生物通道的设想》。这一课题曾在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也获得过第三十三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项目一等奖、科技发明项目二等奖等荣誉。
张楚楚目前正在哈佛大学读大一,据她回忆,在明德读书时曾上了一年莫峻老师开设的海绵城市研究拓展课,学习了关于山水连续性的系列问题,其中就有高速公路及城市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碎片化问题,“当时我们就想是不是该做点什么来解决深圳类似的问题?莫老师非常支持我们的想法,于是研究就开始了。”
在张楚楚的发起下,李欣蔚、胡凯文两位同学加入进来了。他们研究了大量国内外生物通道的案例,通过百度地图的全景功能,初步筛选了十多个深圳适合建设生物桥的位置。经过多番讨论和实地走访,最终将方案落定在梅观高速-梅观立交至皇岗彩田立交路段——也就是现在政府建设生态通道的地方。
此前,这三位同学的事迹还得到了南方都市报旗下新媒体“深圳大件事”的关注和报道。从当年的《关于在深圳建设生物通道的设想》文稿中可以看到,学生们不仅做了细致的调研,还列举了三种可行的生物通道设计方案,他们绘制的设计图与如今工程竣工后的实景图也如出一辙。
隔断山体28年后,两山再次牵手
“不同的是,政府的实际工程为了畅通市民出行,增加了人行通道。这点非常人性化,可以方便市民周末户外的绿地休闲运动。”远在美国的张楚楚兴奋地说,“很高兴我们当初的设想能够顺利成为现实!回国后一定要去实地看看。”
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的李欣蔚也表示,以前课题与设想在今天成为现实,这是一份很神奇的经历。回想当年,李欣蔚表示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去梅山公路实地考察,“我们真正看到了公路两边的环境,感受到了这座生态廊桥把两边被分割的生态区域连接起来的意义,也学到了获取科学数据的方法。”
李欣蔚说,自己计划假期时前往现场体验。在后续的运行情况中,也会关注这座生态廊桥帮助的野生动物的数量和深圳生态多样性的发展。“我想对设计者和建设者说,谢谢你们让当初几个初中生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也感谢你们为深圳的生态保护做出的贡献!”
两座被隔断山体28年后的再次牵手,一份纸面上的设想与一项重大工程的重叠——看似巧合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生态共识,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生动写照。
张楚楚,这位曾经明德实验学校的“风云人物”,她积极在各个不同领域探索,不仅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还曾在全国性的科创大赛、英语竞赛、艺术竞赛、体育竞赛等比赛中脱颖而出、屡获大奖。
与其同时,她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我认为具备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及公民意识,也是现代中学生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张楚楚说,早在初中的时候,她就关注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高中阶段逐渐拓展到更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领域,金融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及法律等方面。上大学后,她进一步关注有关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与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课题。
“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天赋,我们都要正确认识自我,自信大方;发现自己的天赋,发展个性和特长;热爱学习,但不被考试分数所定义,做好最独特的自己。同时,注重团结协作、富有团队精神也很重要。”这是她对学弟学妹的真诚寄语。
李欣蔚回忆,“在学校我有了许许多多的初体验:第一次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高尔夫球、武术等),第一次参加啦啦操比赛,第一次参加英语话剧,第一次和全班同学一起吃下午茶,我变得更加开放包容,愿意拥抱不同的可能性。”
也正是得益于初中时奠定的基础,到了大学,李欣蔚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发力方向。加入了学校机器人社团,参加了名为MATE ROV的水下机器人比赛。这个机器项目同样与海洋环境保护有关。
“我觉得任何的经历都不是一种浪费。考试当然也是重要的,它或许可以帮你到达更大的平台,但它不是你最终的目的,也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判断标准。”李欣蔚鼓励学弟学妹们大胆探索不同的领域,比如在一个课题中与同伴合作,与老师交流,在研究中获得的乐趣,都会成为一种宝贵的经历。“今天种下的看似不起眼的种子可能会在未来开花,就像我们当年也不会想到这座生态桥真的在6年后成为了现实。”
文/周正阳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