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安徽一患者家属查出三甲医院超收10万医疗费 调查显示超收21万”的新闻报道引发关注。该家属对其父亲住院资料进行统计模型分析,发现医院涉嫌存在虚构医药服务项目、超量开药、重复收费、串换药品等行为。经核查,该家属举报涉及的15个问题中有10个问题基本属实,涉及违规医疗总费用21.82万元,其中违规使用医保基金18.70万元。(12月4日《扬子晚报》)
假如仅就事论事,此事的处理可谓大快人心。家属举报医院超收10万元,结果查实违规资金远超10万元,体现出决不护短的坚决态度。举报人获得5千多元的奖励,则是对民间监督力量的鼓励与呵护。对于涉事医院,除了全额追回违规使用的医保基金、顶格扣罚违约金之外,还将线索移交给公安等部门进一步处理,则是一查到底的具体表现。
但个案处理得再漂亮,也难以打消民众对医疗费用监管的质疑。这位家属最初通过肉眼发现很多收费项目无法自圆其说,进一步分析则发现部分收费项目之间不符合逻辑或自相矛盾,建模一查又再次坐实违规收费。医保部门工作人员更专业,对医院违规收费的套路也更熟悉,专业监管人员为何没有发现这么明显的问题?虽然不同监督力量形成互补也属正常,但专业监督后知后觉,仍难免给人留下失察之感。
必须看到,近年来,医保基金监管的力度、方式、成效等,都非过去所能比。但面对每日海量的收费明细,靠人力审核等传统方式已力不从心,智能监控是必经之路。尽管智能监管已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医保智能监控平台等陆续上线,但智能监控以电子病历和医疗信息联通为前提,一些医院因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和观念守旧,尚难做到医疗信息联通,做得好的医院,信息录入也存在漏项。普及智能监控、构建多种监控协作并进的新型监督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医保部门要“抓紧赶路”。
不是每位患者和家属都有建模监管的能力,但此事对于普通民众仍有很强的启示意义。过去由患者举报曝光的医院乱收费,大多存在违反基本常理等现象,比如患者一天内吸氧时间长达30小时,患者去世几天仍然产生相关费用等离奇现象,稍有“技术含量”的乱收费,民众通常无众知晓。只要民众拥有基本医学知识和更高的健康素养,就很容易像这位家属一样发现违规收费。民众亟待提高监督医疗费用能力,并且做到这一点也不算太难。
因此对于此事,除了要就事论事严肃处理之外,更应该跳出个案看现象,站在全局的高度反思医疗费用监管方式改进等问题,包括行政监督、技术监督、群众监督、内部监督等在内的各种监督力量,都应该从中有所领悟,从而推出更科学严密的监督模式,让每一分“救命钱”都能得到严管和善用。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