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才培养切莫“纸上谈兵”
经济日报 2023-11-10 10:15

工程人才培养一半在课堂、一半在车间。发现和解决工程中的真问题,需要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切实投身到实践中去。可惜的是,部分高校工科教育对这一点不够重视。重理论轻实践,让生产实习沦为走过场。在课时量饱和的状态下,部分学生直至大四才匆忙着手实习,还要兼顾准备考研和完成毕业设计,难以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黑板上的常规教学,对于培养工程人才远远不够。但是,高校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工科师资力量相对缺乏;而且,当评价标准的指挥棒锚定论文,而不是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老师也很难从一线需求和应用角度设计课程。

将学习的知识、计划中的图纸变为现实,工科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依托:实验室。以真刀实枪磨炼人,需要在学校的财务报表上充分体现出学生实践耗材的投入,给予学生足够的工程训练机会。然而,一些工科院校未能充分利用实验室激发学生对工程的兴趣,设备投入也比较“吝啬”,有些仿真模拟训练实验室的设备较为陈旧,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这也让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工科不工”已然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和制造业强国建设形成掣肘。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文件,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在此背景下,工科专业的课程教学乃至整个学科的评价体系需要尽快跟上步伐。要摒弃仅以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模式,加强工科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将专利和对实践贡献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赋予比论文更高的权重。在评价过程中,适当引入企业或相关产业部门,工业界、需求方需要深度参与评价体系的设计。可喜的是,许多工科院校已经在这方面做出积极尝试,提出“对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主要考察创新性的技术贡献、经济社会贡献和行业影响”。

工程教育需厘清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向着重实践的方向做出引导。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努力跳出传统教学窠臼,从“先学后做”变为“边做边学”,在提升课堂教学的同时捡起被忽视的车间课堂,让实习更加贴近实际,使学生真正受到工程项目的训练,去业界发现、寻找科研问题。

工科高校老师不妨转变角色,既做论文导师,也当产业教授,为学生打造项目式教学的场景和环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特别是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到企业轮训的方式直面市场、拓展视野、提升能力。此外,引进企业家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辅导员,也可以填补工科教育的师资力量,让产业的最新变化映射到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

制造强国建设任务艰巨,一系列“卡脖子”难题亟待破解,工科教育要努力培养有“真功夫”的工程人才。

文/杜芳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福州大学:“竞赛驱动”培养新工科人才
科技日报 2025-01-22
山东科大: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科技日报 2024-12-02
提升数字贸易人才培养质量
光明日报 2024-11-07
以科研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科技日报 2024-08-13
延长研究生学制应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充分论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9
延长研究生学制应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充分论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9
教育部: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04
把优秀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3-11-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