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员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面世之前,他的诗作就已引发热议。因为书中同名诗歌《赶时间的人》,取材自他在送外卖时受委屈的经历——客人留下错误的送货地址导致订单延迟送到,他却依然因为客人的过失而受到责骂。他将这段经历写成诗歌:“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个地名/王庄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捶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后来这首诗被网友转发到微博,引发广泛共鸣,阅读数据飙升到两千万以上。
《赶时间的人》王计兵 著 台海出版社
王计兵的第二本个人诗集《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业已付梓,但基本延续前作的风格和选题——对故去双亲的缅怀、对打工群体疲于奔波的无奈、对文学的热爱,因此新作读起来,反倒没有处女作的惊艳。作为一名以体力谋生的外卖员,却在短期内接连出版两本诗集,这让王计兵半年来一直成为传媒追访的对象。从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为王计兵勾勒粗略的肖像——初中辍学打工,工作足迹遍布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如今年过五十,依旧为生计疲于奔波,但始终没有放弃从少年时期坚持下来的文学梦想。
比起另一位常被传媒追访的工人作者范雨素,王计兵的诗作显得非常友好。范雨素年初出版作品集《久别重逢》,其中的同名中篇被她称作“科幻小说”,但其核心设定和故事主线却让人一头雾水,加上她那天马行空却支离破碎的行文风格和知识体系,恐怕让最硬核的科幻小说读者来阅读,都会是极大的挑战。幸而书中还有非虚构作品帮助读者梳理出她的家庭人物关系以及早年成长经历,方才让人看懂,她的小说其实是披着幻想外衣的家族志。相比之下,王计兵的诗歌朴实得接近白描和直抒胸臆,不需要像范雨素那样用数篇媒体采访作为互文和注解,就能轻松读懂他诗中想要传递的信息。
王计兵的诗,貌似格局不大。书中有首叫《小村庄》的诗,写道:“把省剥下来/把市剥下来/把县把乡都剥下来/剥掉所有的包装/我随身携带的小村庄/像一粒药片”。或许暗喻了他文学地图的物理面积。他书中常见的意象如墙、铁钉、纸张、火车、风、月光、庄稼、土地都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创作素材也基本来源于日常经验,比如送外卖时的遭遇、出租屋的环境、对亲人的挂念以及对生离死别的思考。在《致爱人》中,他表达对异地生活的妻子的思念:“趴在通铺上/我给你写信/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墨水打发多余的时光/让灵魂平静地走在信纸上”。《请叫我王计兵》则是一则振聋发聩的要求身份认同的声明:“我不叫兄弟/兄弟在别的城市/我不叫父母或孩子/他们都在乡下/我明明一动未动/名字却跑丢了/你可以叫我:上一个/也可以叫我:下一位。”他的情感和经历跨越阶层,具有普适性,这也是他的诗作流传甚广的原因。
因为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匮乏,导致王计兵似乎只能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支离破碎的所思所想。他在采访中提到:写诗的灵感常常来源于送外卖时的所见所闻,而早期写诗的记录媒介,只能是随手捡来的废报纸和烟盒,直到买电脑后,才让他的数千首诗作得以保存。他在采访中谈到的一个细节很值得玩味——在得到诗集出版的机会后,他并没有仔细看过出版合同的细节,他不在乎自己的书能卖出几册、拿到多少版税。可见赶时间的王计兵,靠的是自发的创作激情,来催生诗作。
媒体喜欢报道进行文学创作的打工者,他们身上的草根色彩和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能形成戏剧性的反差,同时也能唤起普罗大众的好奇心和同情心。从爆破工陈年喜、外卖员王计兵、家政工范雨素再到快递员胡安焉,工人文学之所以在近年来能掀起一波“文艺复兴”,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一方面有赖于非虚构文学在出版市场和网络媒体的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则是劳动者写作族群在民间方兴未艾。前者让工人写作者们的经历成为作品的脚注,后者则为他们提供文学训练和发声机会,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
无论如何,对于赶时间的人来说,写诗是奢侈的。王计兵这样的诗人是富裕的,因为他拥有取之不竭的奢侈品。
(原标题:赶时间的人写诗是奢侈的)
文/阿之(作者为书评人)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