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高达42℃的极端温度让人心有戚戚焉,担心过几日高温会不会南下,一举占领目前被梅雨潮湿困扰的江南地区。
2022年江苏省遭遇的极端高温还记忆犹新,长达34天超过35℃的平均高温,108个40℃以上的高温站日数,破纪录的42.2℃极端最高气温(宜兴,8月15日),去年我省夏季多项指标创造了1961年以来之最,号称史上“综合素质”最强的一场高温。
今年我们会经历一个怎样的夏天呢?
进入7月以来,据120调度数据显示:7月1日至7月4日15时,南京市急救中心共接到13例,因中暑需要急救的患者。
国家疾控局6月25日发布了《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让我们未雨绸缪,提前掌握一些应对高温技巧,平安度夏。
重症中暑会致命
识别三种重症中暑
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三种不同临床表现,应尽早识别相应症状,及时就医。
(1)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2)热衰竭。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可伴有眩晕、晕厥。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
(3)热射病。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体温高达40℃及以上。
除了中暑,高温对健康影响还不少
高温热浪可加剧循环、呼吸、泌尿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引起心脏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引发严重肺部疾病;造成肾功能急性下降,严重时导致肾衰竭。
高温还可引起精神与行为障碍,引发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系列精神疾患,进而导致事故伤亡事件增加。
高温热浪期间过多暴露于高强度紫外线辐射,还会对皮肤和眼睛产生不良影响。
“我国区域人群气象敏感性疾病科学调查”项目研究发现,除了常见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之外,神经系统、伤害、消化系统(肠炎等)、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石病等)、以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等均对极端温度敏感。
针对高温的归因分值,高温引起的健康效应急救>急诊>门诊>死亡,提示高温对增加急性健康效应的风险更加显著。研究发现,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作用是高温对急救接诊风险区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温季节需要重点保护的三类人
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
我国的研究也表明女性、老年人(尤其是75岁以上老年人)为高温引起死亡风险增加的脆弱人群,而男性、中青年人群为高温引起发病风险增加的脆弱人群。
一般人群防护措施建议
1. 保持室内环境凉爽
(1)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较高时,可以使用降温设备降低环境温度;夜间和清晨时段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温度。室内湿度不适宜时,可以使用除湿或加湿设备调节室内湿度。
(2)减少太阳直射。关闭朝阳的窗户或使用遮阳帘、窗帘等遮挡阳光直射。
(3)减少室内电器设备的使用。关掉不必要的灯和易产热的电器设备;防范因用电量过高,导致电线过载而引发的火灾。
2. 减少室外高温暴露
(1)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2)注意防晒。外出穿轻便、宽松、浅色的衣服,并使用防晒用品。
(3)在阴凉处活动。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与太阳直射,宜在阴凉处活动。
(4)减少体力消耗。高温天气如需外出,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
3. 关注身体健康
(1)准备防暑降温药品。将防暑降温药品妥善储存,身体不适时服用(以药品说明为准);若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或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应咨询医生。
(2)注意调节饮食。及时饮水,准备防暑降温饮品,适量冷饮,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饮品;少食多餐,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3)关注体温变化。及时测量体温,体温异常时可使用冷水、冰块、冰袋、冰毛巾等降温用品,对皮肤、衣服或颈后进行物理降温,条件允许时沐浴、冲凉。
(4)关注不适症状。外出随身携带解暑药品,一旦出现中暑,可用所带药品缓解症状。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略高于正常等中暑先兆症状,应及时寻求帮助,尽快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测量体温,补充水分;若出现肌肉痉挛,应立即在阴凉处休息,并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若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
(5)症状严重即刻就医。若出现皮肤灼热、意识模糊、激动、言语不清、易怒、谵妄、抽搐和(或)昏迷,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同时立即在阴凉处休息,将降温用品放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进行降温,并测量体温,保持通风。
参考
1. 国家疾控局《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
2.Li Y H, Bi P, Tong S L, et al. Health risks from non-optimal temperature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and regions in China: Tailore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re needed,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doi: 10.1016/j.accre.2023.05.002
来源:江苏疾控(微信号:jscdcwx)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