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翻译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0 14:00

主题:龙与狮怎样对话——《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分享会

时间:2023年6月10日下午

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

嘉宾:王宏志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教授

6月10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教授王宏志,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作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学术演讲。此次演讲以他最新研究成果和新作《龙与狮的对话》为基础,深入探讨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中,翻译的重要问题及其对中英两国关系的影响。

他着重介绍了在东西方两大文明尚未建立有效交往机制的背景下,译员、外交文书、礼品清单、国书与敕谕的翻译,如何成为互动进程中最关键的要素,配以珍贵的档案图片,与观众分享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论证了翻译在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关键影响。

马戛尔尼的要求乾隆全部拒绝,一个都不答应

我今天讲的是龙与狮怎样对话。龙与狮的意象,非常简单。龙是咱们传统的中华帝国,狮代表18世纪以来,一直在全世界扩张的所谓“大英帝国”。我要专门讲的是1793年,第一次对话。

英国人从18世纪已经到广州做贸易。不过二者官方最高层次交往交流,这是第一场,英国派一个使团过来,1792年从英国出发。

他们最主要的动机,是希望能够改善英国人或者西方人在中国——主要是广州——的贸易活动、生活的条件。

因为当时是“一口通商”——只有一个口岸可以做生意。有一个所谓的“广州体制”,西方人来做贸易,比如买茶叶,只能够在广州做买卖。然后有很多控制,比方说只能在贸易季节里你在广州,之后要不回到澳门,要么回国;包括买茶叶只能跟专门的商人买。英国人就很不愉快,一直都希望能够改善这情况。他们相信这主要是广州的问题,北京是不知道的。所以希望能够派个使团直接到北京,提出怎么改善之类。

同时英国国内也希望,通过派使团过来,让当时的清朝政府知道英国已经是世界一个强国。这个是他们比较重要的目的,当时送过来的国书里面,都非常清楚地表示这种意识形态——要告诉中国人你不是天朝大国,我跟你是平等的,我也是大国。有这种理念在后面,他们希望提升英国的国家形象,包括在整个旅途上面,马戛尔尼怎么指示他的人员要怎么表现等等,他们都非常关注。总之有意于提升英国的国家形象、在中国的地位等等。

他们1792年9月份出发,先到澳门。去澳门已经用了9个月的时间,因为他们中途在东南亚停了一下。然后到天津、到北京。马戛尔尼不是在北京,而是去承德避暑山庄见到乾隆,送上一个国书。21日就离开承德。10月7日再回到北京,大概十来天,马上也要离开。

这时间其实挺有趣的。我们今天看起来时间不短,从使团离开北京到离开承德,整整一个月。可是英国人的说法——我们匆匆忙忙被人家赶走,时间太短了,没有时间慢慢讨论。他们当时是非常不满意的,说“为什么这么快要我们离开承德”之类。然后来到广州,一直到新年他们从澳门离开,看上去整个使团真的是在中国境内超过一年的时间。回到英国是6月份了,出来几乎是两年。这是他们的行程。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其一在于,马戛尔尼提出的要求乾隆全部拒绝,一个都不答应。他们的要求非常具体,有点不讲道理——它首先要求开放口岸,在舟山、宁波、天津希望能够进行买卖。肯定在那个时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西方国家在北京设立领事馆,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被允许。而那个时候它已经提出希望在北京设立商馆——不是使馆,是做生意的。怎么能够想象乾隆能够容许西方人在北京驻扎?这个要求肯定是会被拒绝的。

然后更离谱,“希望在舟山附近拿一个小岛给我们”。就让大家想起什么?《南京条约》,对不对?很多条款后来在《南京条约》实现了——开放口岸,然后,当然在北京不行,可是让香港给他一个地方。其实马戛尔尼那个时候已经提出来了。再然后关税,后来《南京条约》也谈关税的问题。

所以有一个说法说马戛尔尼的使团失败,他的要求没有被答应,可能是后来鸦片战争的一个导火线。如果马戛尔尼的要求当时被乾隆接受,后面就不一定有鸦片战争。有这样说法,我自己个人就不太相信。你看后来《南京条约》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还一直在要求很多东西,对不对?不会说满足他了。反正是影响很深远。

为什么马戛尔尼使团的翻译有问题

马戛尔尼的要求都被拒绝,其实不在于被拒绝的内容,而在它的影响、它的效果。

过去我们不太知道,乾隆经过这个事件对英国起了戒心,他知道英国人是有野心的。

为什么我说从前不知道?因为从前我们对马戛尔尼史料掌握不多,以为马戛尔尼过来,很多学者讲乾隆还是抱着一种天朝大国的思想,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事情,错过了跟世界接轨、中国强大的机会。

其实现在你看到新的史料,比如军机处档案,乾隆怎么指示大臣处理这个事件,我们知道其实乾隆是看得清楚的,他记得英国人,比方说他们南下的时候,使团离开北京,本来北京希望他们从天津出海口走,快点离开。可是英国人,我不知道是故意还是不故意,反正他们的船就先走了,最后这个使团只能自北京从陆路南下。乾隆就名义上说,我派大臣来陪同你南下。当然非常的体面,跟英国人来讲,可是其实大臣们是监视他们。每天都写奏章回北京,报告使团的一举一动。甚至乾隆跟陪同的大臣说,万一有什么,你可以调动那里的军队。

这个是过去我们不知道的,看了新的档案之后才知道,原来乾隆是非常小心的。朝廷开始知道英国人不是很容易对付的。

使团回到英国,什么都没拿到,要求都被拒绝。整个舆论都非常负面,抨击中国,说中国还是天朝大国思想。诸如此类有很多舆论,英国更觉得要积极提升自己的地位,我们不应该给人家看成是一个朝贡小国。这也是马戛尔尼使团的一个影响。

另一个比较普遍性的影响,是马戛尔尼使团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刚才讲到了,他们南下的时候是从陆路走,从北京下来慢慢怎么来广州,其实是第一批西方人能够慢慢从北走到南,看到很多东西。他们的成员回去之后很多都写回忆录。这个回忆录对中国的描写是非常负面的——中国原来是很落后的,很多地方有些人衣服都没有的。跟18世纪以来有些早期来中国的比如明末天主教士,他们带回欧洲去的有关中国比较正面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整个中国形象——17世纪以来比较美好的文化大国形象,在欧洲世界开始改变。这也是马戛尔尼使团比较重要的一个影响。

有关马戛尔尼使团在历史上的重要,有很多研究成果。今天我不会慢慢跟大家讲,这太闷了。不过这都是专著,出版成书的也有好几种,还有大量的博士论文。英文的世界里面的博士论文,美国、英国、香港地区用英文来写博士论文,光是论文都超过10篇,中文也有。一般的论文太多了。

我自己是比较用心看这些研究成果的,看来看去关键性的问题——翻译。这些研究的论著基本上没有提过里面的翻译问题,有些非常零散地提到有几个译员,从来没有集中的处理。这个就是我整个研究的出发点。

为什么探讨马戛尔尼使团的翻译问题?首先最简单的,从一般常识来讲,所有的使团,不管你是哪里,到哪里去的,肯定都会面对语言问题。因为他是外国的,他过来怎么没有语言障碍的问题?肯定有的。其实我觉得有一点意外,之前都没有注意到翻译问题,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双方的交流还有互动一定是需要通过翻译。比方说清廷怎么理解这个使团,他们怎么知道这使团的性质,他们是怎么知道使团的要求等等,都是通过一些文本过来的。可是文本也好,他们讲话也好,原来都是英文写的、英文讲的,是不是需要翻译,乾隆或是和珅才知道他讲什么,肯定的。然后他们听到最后做出反应了,我们其实很多时候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会这种反应?这种反应是因为他们通过翻译而拿到的信息。要注意,通过翻译的信息不一定是原来英国人想说的信息。通过翻译或多或少会有改变,改动故意的、无意的都有可能。

使团也一样,使团怎么理解乾隆的意思?乾隆讲话也是通过翻译才能让英国人理解。都是通过翻译,双方面的一种互动。我们如果不注意翻译,其实很多时候没有办法解释这个使团里面发生的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历史现象。

所以我是从这出发点大概做了十几年的时间,专门研究马戛尔尼使团的翻译问题。运气好,找到比较难找的材料,包括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有些的确是在我这本书之前没有人提及过,甚至可能没有人知道的材料。所以比较有把握讲这个课题。

英国使团带来的译员是中国人,中国派出的译员是欧洲人

简单来讲,使团里面起码有这几个环节是跟翻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是翻译人员,谁做翻译;然后礼品清单、英国国王送过来的国书、乾隆让使团带回去的敕谕,这里面都肯定有翻译问题。

译员,不要忘记那是18世纪末,懂中英文的人有没有?能够非常熟练做翻译的有没有?英国人这方面很厉害,因为他们很早就跑去在全世界扩张,他们非常注意到一个地方要带一个译员过去,不然的话不能沟通。所以在使团出发之前他们去找译员,在英国找不到。其实我看到一个材料,他们是错过了,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是中国人,在英国已经住了好多年,因为我们没有他的中文名字,就不讲了。马戛尔尼使团最后跑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里面有中国学院。

其实是修道院,17世纪清朝开始禁教之后,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困难很大,他们就想到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训练中国的神父。怎么训练呢?把他带到意大利去,在那边受训练做神父。

他们最后就在那里找到几个中国人参加使团。所以最后跟使团到北京的翻译人员,其实是中国人。很有趣,英国使团到中国来带中国人做译员。然后译员的语言文化及背景,他大概12岁左右就离开中国去意大利,在那边住了十几年。中文还可以,不是特别好,可是他的外语是意大利文跟拉丁文,他不懂英语。

这作为一个代表团的译员,其实也有挺大的问题。这根本没法直接跟马戛尔尼沟通的。虽然马戛尔尼懂拉丁语,马戛尔尼是一个贵族,肯定都懂拉丁语。

这语言背景是非常特殊了,再来文化背景:一个中国人,可是一直是学天主教,接受作为神父的训练。文化背景也是很特殊。为什么一个中国人愿意加入英国的使团到中国来,这是很有趣味的问题,对不对?

然后,清廷派什么人出来做翻译?真的是历史上比较特殊而有趣的现象,朝廷派出来的译员是欧洲人。因为西方天主教士利玛窦、南怀仁他们从宁波过来,一直到禁教之后,天主教的传教士还一直有在北京。他们当然也会做其他事情,天文、数学等等,可他们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帮忙清朝做外交翻译。当时欧洲、西方国家的外交语言是拉丁语。天主教士全部都懂拉丁文,一直在朝廷里面做翻译。比方包括很有名的,康熙时候跟俄罗斯签《尼布楚条约》,就是欧洲天主教的传教士在做翻译。

所以我们看马戛尔尼就很有趣,英国使团带来的译员是中国人,中国派出去的译员是欧洲人。今天你不可以想象,国家把对方的人作为我们自己的译员。外交翻译不是普通的翻译,涉及国家机密,非常秘密的东西都会在里面。于是提出他们的忠诚问题,中国的译员会忠诚于使团吗?欧洲这传教士真的忠诚于朝廷吗?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当然今天我不可能非常完整地每个细节跟大家讲,我在这里只是提出一些问题,给大家想一想,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课题值得研究?如果不看这个问题的话,我们是不是真的理解马戛尔尼使团?

英使团译员中国人李自标的忠诚问题

我简单讲一讲使团的译员李自标。他原来是甘肃武威人,而且是少数民族。今天都没法考证他是哪一个少数民族。他自己都讲过,讲给这个使团的,因为使团也担心“你怕不怕到了北京给人家认出来你是中国人”,他就说没问题,我的样子不太像汉人,穿你们的衣服什么的都可以,希望能够打扮成一个西方人可以蒙得过去。他是这样说。

他其实1773年就离开中国了。你看1773年到1793年回来,他在意大利一二十年了,也不简单。他其实已经拿到做神父的资格,罗马、梵蒂冈那边是准备派他回来当神父的,他有这种宗教背景。不过刚才讲过了,他不懂英语,只懂拉丁文。这就有什么问题呢?其实有非常复杂的翻译程序,比方乾隆讲一句话汉语讲出来,首先要找一个人翻译成拉丁文,之后使团里面另外一个懂拉丁文的人,把这句话翻译成英文,然后这个马戛尔尼才作出回应。

虽然马戛尔尼懂拉丁文,可是他是英国代表,他不会用别的语言,就是英文讲。英文讲完了先翻成拉丁文,然后李自标从拉丁文把它翻成汉语给乾隆,就是一个非常繁复的程序。乾隆跟他们聊了几句就非常烦,说你们里面有没有人懂中文。他们最后推小孩子去了,这小孩子当时是13岁,是使团里面副使的二把手的儿子。小孩子非常聪明,当时12岁左右,没有从英国出国之前已经懂6种语言,从英国出发一直坐船过来几个月,他就跟译员李自标学中文学。到北京的时候,有一趟很多中国官员过来,李自标一个人不能应付,他们就把他推出来做翻译。这翻译不简单,学了几个月中文就能做翻译,这非常厉害的。

刚才讲到乾隆觉得太烦了,他们就把他推出来,他是唯一直接跟乾隆谈话的英国人,那13岁的小孩。乾隆非常喜欢他,直接从身上拿礼物送给他。很有趣的故事,其实也是因为整个翻译程序太麻烦了,要转几个。从翻译角度,你越转得多,错误的可能性也越多,对不对?所以这都是有趣的。还有李自标刚才说“大概他们不会认得我,我不像汉人”,其实不对。因为李自标有一个怎样的情况,他的哥哥叫李自昌,其实是一个绿营的守备,而且是两广总督福康安的部下。福康安其实是个非常不友善的,马戛尔尼看到他都头疼。就是这样最麻烦,可是他就知道这李自昌了。

根据李自标说的,后来使团结束之后,他写信回到意大利。我们今天是在梵蒂冈的档案里面看到这封信,说其实福康安早就识破我了,还对他说,其实威胁他了,就说你是中国人你要付出代价的,你给英国人服务。而且说你的家人也在我手上——这是指李自昌的——他们会为你付出代价。他这样恐吓这个李自标,不过没事,因为李自标也在信里面讲到,他不知道什么原因,当然他们都知道他是中国人,可是中国的官员,包括最高级阁老和珅他们都对他非常好,非常赞赏他。他说乾隆亲手送他荷包,我们找不到证据。我们非常确定乾隆亲手给小孩子的荷包,这是完全肯定的。当时接待使团最高级的官员是和珅,根据李自标说,和珅看到他不愉快就给他礼物,所以李自标其实后来没有危险。

讲另一个问题,刚才讲中国人给英国使团当译员有没有忠诚的问题。应该怎样说,英国方面的记录,马戛尔尼自己的日记、所有成员的回忆录,都非常正面评价李自标,都说他做得非常好,为我们使团做了很大的贡献,虽然面对危险,什么都做得好,非常正面的一个评价。所以英国方面觉得李自标是忠诚的。

英国人最名贵的天体运行仪,乾隆在礼单中只读到“大架子”

可是我们其实也看到很多材料,里面有两封信是使团快要走以及使团走了以后,李自标写信回罗马报告情况的,里面批评马戛尔尼批评得非常厉害。一封信比较短,就只说很简单,说马戛尔尼因为得到荣耀的接待,开始傲慢无理。比较简单讲一句。

因为第二封信很详细,讲马戛尔尼怎么傲慢无理,包括他觉得自己可像大皇帝一样主宰一切。然后说马戛尔尼对待中国的官员很不客气,板起脸像审问他们一样,让接待的这个人很不愉快。还有把中国官员全不放在眼内,很多事情都投诉。最后这一段更重要了,他说因为马戛尔尼很不喜欢中国人的办事方式,对接待的官员不友善,甚至恶劣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是怎样?官员在皇帝面前说了很多坏话,然后让皇帝拒绝所有要求,请他们离开。信里面一直举这些例子,包括马戛尔尼说安排很不满意,为什么给这个房子给我住,离开皇宫这么远,不够漂亮等等很多投诉,马戛尔尼自己都知道。

你想一想,他是使团一个翻译人员,如果他对大使有不满意,他的翻译会怎么样呢?很可能中间会出问题的。这个忠诚问题我们都值得考虑。

再说礼品清单。马戛尔尼使团过来,当然要送礼物。礼物单开列出来,我送什么礼物,好像很简单的事情,可是一点都不会简单。翻译或者清单本身,其实有大学问在里面。首先我们就说,英国人其实非常重视带什么礼物过来,为什么?他不是简单的送礼物,他要告诉中国人很多东西。刚才讲过他们来的主要用意要提升英国的地位,怎么提升?带礼品过来。这是当时英国内部讨论的一句话,我们在档案里面看到的,他说我们选礼物要让中国皇帝对英国的财富和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常明显,他是通过送什么礼物来告诉中国人,英国是多么的强大,我们是多么发达的国家。所以选礼物的时候选得很仔细。

他们的确带了很多东西过来。后来这个使团从天津登岸之后,你看运输的人手多么厉害——90辆马车,40部手推车,200匹马,3000名工人给他抬着,总值15610英镑。今天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样,大概14万元人民币左右,不算特别多。可是考虑年代,概念不一样。

有个档案材料很有趣,当时马戛尔尼带过来一个黄金做的盒子,里面放了国书。只是一个带国书的盒子,885英镑,可是里面是钻石,总共有22克拉。今天一克拉的钻石是多少钱?这个有22克拉,还有黄金113盎司。其实这价值非常高,这885英镑,今天我们看钱不多,大概8000块人民币左右。如果你8000块能买到几个,我真的恭喜你是赚大钱了。所以英国人拿1万多镑的礼物其实非常名贵,手笔非常大。

还有一件,英国人带过来最名贵的礼物,单件礼物比刚才金盒子贵一倍。英文名就是planetarium,今天我们都叫天体运行仪。英国人要让中国知道他们是多强大,我们的科学发展远远高于你。科学之中,从明末开始天文欧洲是最发达的,所以他们考虑的最名贵的礼物就跟天文有关系。天体仪在德国做的,总值是1260英镑,比刚才800多英镑贵很多了。想象如果今天价值是多少?

可是当时的译员,他们的天文科学知识肯定不多。即便真的多,也不知道中文是怎么翻的,甚至可能根本没有中文的名字怎么办?结果他翻出来,乾隆看到“一座大架子”,这什么东西?名贵的东西是这“一座大架子”,给我个架子,什么架子?

翻译没法把最重要的信息告诉读者。本来希望通过这个礼物告诉乾隆,英国的科学是多厉害、多发达,结果看起来20多个架子,“我们很多架子”,有什么价值?所以翻译问题就来了。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活动|《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读者见面会在沪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8
历史|世界因一场意料之外的革命而重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8
荐书|马戛尔尼的那个翻译是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7
历史|世界因一场意料之外的革命而重启: 一部展示美国革命如何带来震荡的全球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4
讲座|琐碎日常,如何被她写成百年经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8
讲座|琐碎日常,如何被她写成百年经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8
活动|琐碎日常,如何让她写成百年文学经典?——译林版“简·奥斯丁文集”思享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9
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中英之间的矛盾,能否用其它方式化解
历史学堂君 2023-12-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