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上午,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及智慧管理标杆工地观摩学习活动在中建一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项目现场(A-19地块一期)启动。机器人现场展示了找平、喷涂、腻子涂敷等施工技术,为参观者呈现了数字技术下的“智慧施工”场景。
“我们根据北京市智慧工地管理办法,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了智慧管理计划。”据中建一局华北公司北京中石油研发中心项目经理李飞介绍,根据计划,他们在项目土方结构施工以及装修阶段实行了全周期智慧工地管理。“在土护降施工阶段,我们用无人机及RTK技术进行现场土方测量以及基坑复测。在幕墙施工阶段,我们又借助无人机测量技术对龙骨、石材和幕墙的精度进行质量管控。”李飞介绍,通过智慧监控平台,项目还对劳务管理、施工安全以及质量管控进行实时监测管理,从传统的依靠人工经验,转变为用数据说话,提升了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除了上述先进技术的应用,项目还在现场的三栋单体建筑中,特别选取一栋作为智慧施工的进一步试点。该建筑在二次结构和装修阶段的施工过程中全部使用机器人上场。“一共使用了7种机器人,分别是地面找平阶段的整平机器人和磨光机器人,以及装修阶段负责墙面抹灰、打磨、喷涂料、喷腻子等工序的5种机器人。”李飞介绍。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楼内看到,一个粉色的室内喷涂机器人正在一处房间内喷涂涂料。操作指令下达后,机器人先是向正前方的墙面移动,使用激光雷达扫描后,定位了与墙面的距离,随后抬起“手臂”,对着墙面开始喷涂。一面18平米的墙喷涂下来只需3分钟,而传统人工操作则需要15至20分钟的时间。旁边的房间里,有的机器人在涂敷腻子,有的在平整地面,还有的在熟练地贴地砖……整个楼里只听到机器嗡嗡操作的声音。
为了了解人工和机器人施工的优劣,“五一”期间,项目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劳动竞赛”。机器人和工人分别对相同面积的房间进行地面找平等施工,机器人最终用了1小时30分钟完工,而人工则花了1小时50分钟。“从比赛结果看是机器人赢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机器人施工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收边收口的时候机器人的操作度和灵活性都还有待改进。”李飞介绍。
机器人施工的另一个问题是多机合一的融合度不够,一道装修工序需要使用的机器人可能多达4到5种,不仅数量多,操作起来也较复杂。“下一步我们会对机器人进行改进和升级,在8、9月份的产品升级中,我们将把两种或者三种机器人合并为一种,这样一来,机器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就会更强。”
据了解,中建一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项目目前已经进入中后期装修阶段,正在进行二次结构和幕墙机电安装工程,预计将于2024年7月30日完成交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