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博近日发起小投票——你会因为美食去旅游吗?统计数据显示,近四成游客表示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吃。另据央视报道,美食“微度假”已经成为今年五一假期的新宠,前往热门美食目的地的山东淄博、湖南长沙等地一票难求。
随着旅游市场不断发展,我国旅游消费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其中,沉浸式旅游需求猛增。但与此同时,一些景点的同质化内卷让游客获得感降低,即使一些沉浸游项目,也因过度依赖技术和缺乏内容支撑而烟火气不足。
反观美食旅游,让游客通过品尝地方风味食物更好地了解目的地文化,拉近游客与目的地的情感,体现了目的地城市真实的烟火气息,透露着城市的独特魅力。在此语境下,“四成游客旅游为了吃”带来积极的启示:一方面,各地要为沉浸式文旅项目增加更有烟火气、更接地气的创意,进一步满足游客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美食旅游要从“有没有”迅速切换到“好不好”。
景点旅游要补上沉浸式体验的短板。为什么一些地方斥巨资打造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叫好不叫座,而西安花钱不多打造的“盛唐密盒”却能迅速出圈?就在于在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完美交融上,以及在互动体验上,前者的“高大上”输给了后者的“小清新”。只有立足文化创新,才能真正抓住“沉浸式”的内核,赋予景区“沉浸式”魅力。另一个例子是,今年以来,云南旅游异常火爆,定制游的需求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年份。据测评,今年五一期间,云南一些定制游团队的定制师月收入最高可达数万元。这就是沉浸式项目以定制化避免同质化带来的红利。
而对美食旅游来说,关键要在系统化上下功夫。“淄博烧烤”火遍全国,把一个随处可见的烧烤变成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不仅仅是烧烤的美味,更是“烟火气”衍生出来的人文气。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部署了优质原料保障、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技术装备提升、质量安全保障、特色品牌培育、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业态模式创新7个方面共20项任务,为美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比如,《意见》提出打造集食品品鉴、文化创意、社群交往等功能为一体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场景,提供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元化的消费体验。在这方面,淄博推出了“淄博烧烤+”系列特色文旅主题产品,新增了烧烤定制公交线路、烧烤专列、烧烤地图、半价入住的青年驿站等,甚至公厕配肠炎宁片和卫生巾。因为有良好的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体验,“流量”变成了“留量”,并带动了其他消费。对外地游客来说,到一个以美食见长的地方旅游,体验的不仅是一种“审美生活”,也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
总之,“四成游客旅游主要为了吃”肯定是好事,关键是要把这好事做得更好。各地不妨以美食为切入点,以饮食文化为抓手,营造温暖好客的旅游环境,促进沉浸式旅游补短板,培育由种植养殖、加工制作、餐饮服务、美食培训、文化创意等构成的产业链条,把美食旅游延伸到田间地头、景点、露营、民宿以及各类文创空间,并做好食品卫生、安全等监管,细化各种配套措施,持续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
文/丁慎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