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站犹如京雄城际铁路上一颗巨型的“青莲露珠”,润泽着雄安沃土,不仅展示着其独特的东方韵味,还处处体现智能科技感。智能旅客服务等多套智慧系统组成“智慧大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800个监控设备、795块电表、48块水表,还有68部扶梯、42部直梯……运行状况可实时监控。
在“智慧大脑”的终端,坐着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查看着站内实时环境参数和候车大厅光照度。刚刚被评为“全路青年岗位能手”的他,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房建公寓段技术员。他今年29岁,皮肤黝黑,看起来更有一些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稳重。“今天是劳动者的节日,我来雄安4年了,几乎这个节日都是在岗渡过,我觉得很有意义。”他很腼腆地说。
2019年,他从全段技术过硬人才选拔中脱颖而出参与到雄安站预介入工作中。当时的雄安站还是地基建设阶段,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荒地”。四年间,他亲历了雄安站的“茁壮成长”,目睹了雄安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雄安站作为雄安新区首个投入运营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再像以往的高铁站那样使用传统人工巡检来维护房建设备,如今数字房建科技BIM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车站内每一根管道、每一部通风机组、每一盏照明灯都可随时查看设备参数,更好地为旅客服务。
李达从没想过,自己在大学时期选修的BIM技术会在雄安站这么大的项目中派上用场。他利用工作之余自费报班学习建筑信息模型、全景影像集成和房建设备全专业三维建模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雄安站建设给了他最好的实战机会。
“能在雄安站实际开展BIM技术研究运用,单位还配置了最好的设备,我实在是太幸运了。”这个平时话不多的小伙子,谈到BIM,却有说不完的话。“回想起和大伙一起奋斗的那段时间,虽然累但是很充实。我清楚的记得2020年12月19号那天雄安站BIM系统竣工时,当时别提多激动了。”
说着,他起身拿上望远镜和手持智能终端走到雄安站候车大厅,对每一根清水混凝土梁柱、软膜天花吊顶、岛式风亭、陶板幕墙、拉索幕墙等逐一认真巡视。
巡视完毕,他回到位于雄安站一楼的“房建智能+”工作室,打开电脑,从房建智能运管理系统中调取孪生数字雄安站的各项数据,查看上下水管路、拉索式幕墙、梁柱结构、站台等系统参数及最新巡检数据,查阅系统智能报警和弹窗信息,分析研判可能存在的设备隐患,还不时地通过电话与班组巡检人员进行对话,核对现场的具体情况。
“他待自己的那台笔记本电脑比谁都亲,走到哪里都拎着。”李达的舍友说,“笔记本电脑里存放着他到雄安后的所有技术资料,被视若珍宝,我们需要查个啥,他的本里都有。”
这台笔记本电脑里面有他参与完成的暖通专业29类建筑构件数据采集信息,有他参与编写的《雄安站房建BIM模型竣工交付需求书》《雄安站房建BIM交付模型数据采集实施方案》,还有他利用全景影像集成技术,360度拍摄的雄安站400多个点位……完整记录了雄安站的建筑、结构、机电系统BIM模型复核。这些宝贵资料不仅保证了模型竣工交付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更为雄安站数字档案馆的顺利建成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此外,他参与研发的雄安站房建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在第四届“联盟杯”铁路工程BIM应用大赛中荣获软件组“优秀奖”,《雄安站房建智能运维管理系统方案研究》科研课题顺利通过了国铁北京局的验收,综合评定为A级。他参与编写的《京雄城际雄安站BIM模型竣工交付标准及其运维应用》,获得2020年度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在2022年“振兴杯”京铁青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勇夺BIM设计师组第一名。
成绩的取得并没有让李达放慢脚步,他相继参与开发了暖通专业手持平板终端巡检功能,在雄安站房建智能运维管理系统、雄安站建筑设备和能源管理系统等现有科技手段的加持下重构巡检周期、明确巡检标准、明晰巡检任务,为该段建立暖通专业巡检工作体系,实现了巡检计划下发、无纸化巡检、巡检发现病害自动统计和工时统计等功能,大幅提高了巡检效率。
这个五一,李达像往常一样,上午检查完站内87台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完成了7座站台的巡检。下午又爬上47.2米的雄安站屋面,检查屋面和雨棚是否存在轻质漂浮物和风揭隐患。“我想趁着年轻多历练自己,多积累一些,为铁路房建技术领域运维发展多做一些工作,我感觉这样才充实。”李达说。
用数字科技点亮雄安站的科技“达”人——李达,将与他的同伴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未来之城”的热土上,播洒青春与热情,播种希望与梦想,用智慧和奋斗为雄安站插上科技的翅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通讯员 鲁静 龙飞 赵彩娟
供图/中国铁路北京局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