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声生不息·港乐季》播出,刮起了一阵生生不息的“港风”。如今,这阵风跨过海峡,随着《声生不息·宝岛季》播出,继续以华流拨动观众心弦。截至4月3日,《声生不息·宝岛季》在芒果TV累计播放量10.53亿,已经蝉联猫眼网络综艺热度榜日冠军16天。
《声生不息·宝岛季》是一部音综,这里发生的故事从音乐开始,却又不止于音乐。节目首期用了足足32分钟为观众做一个“导赏”,通过走访多位台湾音乐发展的关键人物,拆解了台湾音乐一路以来诸多高光瞬间——把台湾音乐领入芬芳黎明的台湾“民歌运动”、随经济一道飞速发展的唱片工业年代、两岸音乐交流开启而带来的华语流行全盛时期……每一个阶段都让我们想起那些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节目中两岸歌手的记忆,又为这段历史勾画出更加丰富的细节。那英在80年代会惊叹于苏芮“还能这么唱”,她也曾在1991年堵得水泄不通的北京工体附近,想买一张齐秦“狂飙”演唱会的门票。作为最早在台湾出道的大陆歌手,回忆起在台湾制作唱片的日子,她依然很感慨:“音乐气氛和大家的友情,还有宝贵的作品,我还是很怀念”。
而亲身经历了台湾“民歌运动”,最早在大陆开演唱会的第一代民歌歌手杨祖珺记得,“1988年2月,我是在大陆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台籍第一人,我唱什么歌,下面都哭成一片,我想热情已经没有办法表达了,就是我们的心都在一起了。”
深处台湾民谣音乐发展期的张信哲说,自己的学生时代就是“几个同学、几把吉他,互相吵着怎么唱和音声部中度过”。后辈艾怡良学生时代则是伴着周杰伦的音乐中度过的,她说,“那时每个学生做的最认真的功课就是背周杰伦的Rap,一有时间就去KTV,点周杰伦的歌从头唱到尾。”
周杰伦的音乐同样冲击着大陆的年轻人,华晨宇记得,班里的男生模仿周杰伦戴鸭舌帽。“那个时代的音乐都很创新,对我影响很大,开始让我去慢慢学习”。摇滚乐队夏日入侵企画讲到:“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在听台湾流行音乐,会有很大一部分90后关于音乐审美的建立,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结合音乐人们的讲述,节目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台湾音乐以各种姿态影响着几代人对于音乐的看法,对于热爱的追求。
这档节目还首次采取两地会场的模式,前三期的台湾分会场设立在宝岛地标日月潭和台北市中心,串讲人柳翰雅和王伟忠与长沙主会场的主持人何炅通过实时连线环节,分享音乐感受,还用“声生不息请回答”环节展现出台北、长沙对于彼此文化的了解。不聊不知道,原来《甄嬛传》在中国台湾也是那么火,原来《爸爸去哪儿》曾是海峡两岸的流量杀,原来《我的滑板鞋》获得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
这个环节还展现两岸对于台湾音乐更为详细的民间记忆,有人表示:“《鹿港小镇》是我第一次去台湾的时候听的,最能体现出思乡的细腻”,有人聊到自己的经历:“高考前的晚自习,躲在厕所里听完《隐形的翅膀》,擦干眼泪洗把脸又回到教室里继续学”,也有人表示对《暖暖》的MV印象深刻,因为“开头时候男主角的手机掉坑里了”,还有人提到了那英《雾里看花》的MV,“她的‘电母’造型现在看来属于是新型的潮流”。这种街访,就像两位多年未见的好友,坐在一起亲密聊天,通过各自经历的有趣串联激活交流与情感联结。
而更深层的联结,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节目开篇,台湾电视节目制作人王伟忠,回到他成长的故里“眷村”,由一碗阳春面引出的岁月往事,见证了两岸文化的互促共荣,王伟忠颇为感慨:“时间会把人分开,距离会把人分开,但很多东西是分不开的”。曾赴台湾教学的厦门大学教授周长楫说起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表示:“台湾的文化就是闽南文化,而闽南文化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而作为台湾“民歌运动”先驱之一的胡德夫,也经历过多次“寻根之旅”,“我去过黄河的源头,看到野孩子乐队唱他们黄河岸边上的歌,到现在的年轻人在都市里也在写他们这一代的乡愁,我被给了很多”——除了音乐还有更多把我们紧紧牵在一起的东西。
《声生不息·宝岛季》就像当下两岸民众共同书写的一封情书,用共同熟悉的旋律唱出对彼此的想念、关怀、眷恋,如同胡德夫在节目中所说,“有时候时间会把人分开,距离会把人分开,但是很多东西是分不开的。希望我们会相互激荡出,另外一个时代出来,这桥面会越来越宽的,浪声会越来越大的,我们就是汹涌的海洋,生生不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