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读了这本书,终于知道怎么和孩子谈生命了 ​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7 17:00

3月2日,《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本书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怀宏,亲子教育作家、前资深媒体人包丽敏,及亲子家教节目主持人武传艺出席活动。

三人围绕《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这本写给孩子的生命启蒙书,就孩子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自我成长等展开精彩对话,并与现场媒体及观众互动讨论。

真希望我的父母也早点了解这样的生命教育

“很多孩子的生命教育可能是从开始认识到死亡开始的,这是真正震撼到孩子的问题,很少有孩子会笼统地去问‘生命是什么’,而更多孩子可能是从接触到‘死亡’这个词开始,明白原来死亡就是再也不存在这个世界上了,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亲人包括自己有一天都无法逃避……”在提到孩子的生命教育时何怀宏教授这样说。

他建议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找到恰当的契机去和孩子交流:“我们最好不要让孩子独自承担这世界上最大而又最令人恐惧的秘密……有一天晚上,我的孩子也泪流满面地跟我说起了她的恐惧,我当时只能告诉她,我也曾经想过这些问题,而且,很多很多的人也都想过,也都害怕过,但他们仍然活着,仍然好好地活着。”

作为畅销哲学名著《沉思录》的译者,何怀宏教授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如果说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就像黑暗,那么,我们的确需要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在这次活动现场他也特别强调了对孩子生命教育的一种深刻理解,他说,孩子往往就是哲学家,他们都有哲学家的素质,他们往往会问很多生命最根本的问题,这些本体问题恰恰是大人成年以后遗忘的,成人花了几乎全部精力去思考更多的具体问题:今天我还有什么工作?今天我要怎么去上班?今天我要得到什么东西?

但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其实多了一份责任,要去回答孩子们一些比较本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关乎孩子对于自我生命意义整个系统的完整搭建。

“玻璃心”、“挫折教育”和父母的育儿焦虑

生命教育其实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对孩子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告诉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好好活着。

而生命教育的缺失,会带来什么?心理学家陈默就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些孩子“一不怕死,二就怕苦”。因为被老师批评,跟父母拌嘴这样的小事,就敢自杀,其实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生命是不可逆的。另一个极端是,为了应对这种孩子的“玻璃心”,一些父母盲目进行的“挫折教育”,在这种拉扯中,孩子越来越叛逆,父母越来越焦虑。

包丽敏老师对此表示,对孩子的“玻璃心”,还是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她说,大家可能有的时候会普遍认为现在孩子过得太幸福了,吃好穿好,哪像我们小时候,所以得让他们经受挫折。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一代孩子都有他们的挫折要去度过,那个时候我们不要干涉,陪他们去渡过这段困苦的时期就可以了。

她很无奈地表示,“最怕的是我们父母在孩子没有挫折的时候,人为地去给孩子制造挫折,然后孩子真的遇到挫折了,父母又大包大揽,代替他们去承受挫折……”

何怀宏教授也表示对父母的焦虑非常理解,因为有爱才会有焦虑,他围绕《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中提到的“承受困苦”而不是“忍受困苦”展开解读,他说,“承受”还是有一些积极性在里面,对于困苦多了一种责任感,也是想提醒父母们,不妨心肠硬一点,放手一些,当孩子在经历困苦的时候,不要总是急于让孩子摆脱困苦,当孩子们学会承受和担当的越多,抗挫力才会越来越强,让他们在困难面前明白“曾经沧海难为水”!

一本三十年前的书为什么能够指引当下

活动中,何怀宏教授分享了《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书中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上完课,一个学生走到他面前突然就说了一句:“何老师,今天晚上十二点我要从楼顶跳下去!”何教授非常震撼但还是平静地回答一句:“那好,咱们先来谈一谈吧!”然后两人开始慢慢聊,他不问这个孩子的名字、年龄、职业,只是陪他不停地聊下去,聊任何孩子愿意聊的话题,各种抽象的、具体的、当下的、未来的……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从八点到九点、十点、十一点,然后过了十二点,当两个人终于意识到已经过了十二点的时候,两个人突然都笑了,何教授问年轻人,现在十二点已经过了,你不会跳楼了吧?年轻人只是不好意思地说,不会了,过去了。

何怀宏教授说,这个孩子能喊出那句话,就是一种求助,很多人在面临这个年轻人同样的情况时,如果能有智慧、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说出,“我们谈谈吧”,很多事情都会不一样。

所以他把很多这样的感受都收入了《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这本书中,从第一版问世以来,已经30年的时间,这是一本在不断生长的书。每一版何怀宏教授都加入了新的感悟和故事,到现在的最新版,他一直在反复向父母和孩子们鼓呼着:“爱生命吧,孩子,因为它只有一次!”

活动最后,一位现场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本近30年前的书,怎么来指引当下的父母,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呢?”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这本书前言中,何怀宏教授亲自撰写的一段话也许是这个问题最好的回应:

关于生命的根本问题,由于它们太内在、太抽象,我们常常不知道怎样提出,或者提出了也不易得到回答。而坊间有些自诩给出了解答,甚至称是最终答案的流行文字,只能说明作者自己并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些问题。

这些相似的根本性问题一代代地发生——尤其在人们年轻的时候发生;也由一代代人尝试做出自己的回答——需要用他们毕生的努力。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人的回答都需要有自己的特殊经验,包括独自亲领默会的体验,但是,我们也不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包括一些在不同时代之间的文字沟通。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生活|比孩子上名校更重要的,是为娘的觉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生活|比孩子上名校更重要的,是为娘的觉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孩子健康成长需要挫折教育“给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3
青评论:孩子健康成长需要挫折教育“给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3
生活|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7
生活|新手爸妈如何成为育儿合伙人 这本书给你答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6
生活|生命教育7堂课
上海三联书店 2023-02-09
疫情时期,如何让孩子感知生活美好
中国教育报 2022-05-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