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也指“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农业养殖领域,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挽救患者生命、防治动物疫病提高养殖效益以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全球抗菌药物发展都陷入两难困境,即细菌耐药性产生迅速和新型抗菌药物储备匮乏、研发动力不足。我国是抗菌药物的生产、使用及原料出口大国,在国内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创新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抗菌新药开发的积极性持续降低、产业端的发展失速、供给侧产业停滞。
针对抗菌药物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一份提案中建议,抗菌药物可持续发展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亟待政策支撑。
葛均波表示,抗感染药物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国家集采的品种,药品价格一路走低,上市抗菌新药匮乏,临床主要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缓慢的药物迭代速度不足以应对临床挑战。
在第八批国家集采已将抗菌类药物全面纳入。公开信息显示,集采药物品种名单中共有14个全身用抗菌素,包括奥硝唑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业内认为,随着第八批国采持续推进,抗菌药的市场可能会出现萎缩。
葛均波认为,国内以生产仿制药为主的企业利润微薄,在投入一致性评价工作后再无余力研发创新。他在提案中援引数据称,一个药品如果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需投入1000万至1500万元,研发+审评周期长达3年至3年半,过评后还将面临带量采购50%以上的降价幅度。近5年上市的小分子药物不足10个(含引进)。
与此同时,由于过去60年来,全球尚未开发出新的广谱抗生素,老药耐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根据WHO预测,到2050年,“超级细菌”将导致1000万人死亡,超过癌症。
葛均波还援引数据称,我国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年均增长率为22%,远高于美国的6%,且临床针对儿童、孕妇和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抗菌药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依旧存在,对新型抗菌药物或友好剂型存在迫切需求,特别是重症病人亟需要新药。
对此,葛均波建议,应建立国家层面的抗菌药物创新与研发的专项平台,支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同时参考WHO和美国CDC的耐药目录,制定适合国情的耐药菌目录和耐药技术清单,加速平台体系内重点基础领域研发创新和技术突破。
他还呼吁制定推动型政策,在抗菌新药研发的早期,由政府牵头与国内或国际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合作,提供临床阶段的研发支持,通过给予政府补助、基金资助、创建研发信息平台等措施降低研发者成本和试错风险。
在全球范围,抗菌药物的研发也是各国卫生机构高度关注的话题。西班牙《世界报》网站近日报道,欧洲每年有超过3.5万人死于对抗菌素有抗药性的细菌感染。
而即便是在生物医药高度发达的美国,也面临抗菌药物开发不足的问题。美国药物研究机构和制药厂商协会2021年的研究报告指出,正在开发的针对重点病原体的抗菌药物非常稀少。在不同公司针对所有病症进行的数千项试验中,只有90项针对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的试验。
报告还指出,就抗生素的开发风险较其他药物更大、耗时更长,可能需要10年至20.5年的时间,投入多达7亿美元的经费,而且很难招募到足够数量的受试者。由于缺乏政策激励措施,在美国已有一些专注于抗生素研发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倒闭了。
英国也在着手解决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英国莱斯特大学噬菌体研究先驱Martha Clokie教授日前呼吁,加快噬菌体在NHS中的广泛使用,以应对日益恶化的抗生素耐药性威胁。
据介绍,Clokie的实验室正已经收集了约2000个噬菌体,目标是每年增加1000个样本。她认为,未来噬菌体可以与抗生素并用,成为一种有广谱应用前景的辅助疗法,治疗常见感染,而不是个别患者的特定菌株感染。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