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杨苡:愉快的日子
收获 2023-01-29 18:00

我那时倒不太想家。在昆明,一切都挺新鲜的,包括它一时晴一时雨的天气。虽然昆明不够现代化,和天津比,街道、房子都很老旧,没有高楼大厦,但我迷恋上了昆明的云、树、山、水,还有那几座庙宇,西山上的“龙门”,城里金碧路上竖着的“金马”和“碧鸡”两个大牌坊……我们这些在租界长大的孩子觉得一切都美极了。当然还有翠湖和滇池,翠湖就像莫奈风格的油画,滇池那一大片平滑得像缎子一样的涟漪也是可以入画的,直到老年了我还会梦见。

到得早,联大还没开学,我结识了不少新朋友,一起聊天、逛街、吃馆子。经常是我请客,给人一个印象,似乎我家很有钱。后来联大同学开玩笑,叫我“dollar”。其实用我哥的话说,杨家早就“败了”,只是我对钱完全没概念而已。在天津除了最后一段时间母亲给零花钱了,买唱片和一些小玩意儿什么的,我没自己花过钱。出来以后家里给我一个折子,要用钱到中国银行去取,也没个数。我是到后来才觉察到和别人的境况有点不一样,人家的行李都很简单,我的行李一大堆,一床厚被、一床薄被、英国毛毯、床单、枕头,东西多,我母亲买了个行李口袋,上面大花旁边格子的,英国的,欧洲货,打包的,还有一个大大的双层牛皮的箱子。人家就一个铺盖卷。

从到达昆明到大轰炸之前这段时间,在我的一生中都要算是最轻松愉快的好时光。大学的学习还没开始,一点没有学业的压力,也还没有面对后面婚姻、生孩子一大堆麻烦事,和中西毕业后闲着在家相比,又更自由了,什么事自己说了就算。

我在报上看到青年会办漫画班,就报了名。当时说青年会,都知道是基督教青年会,新教教会办的,其实还要细分为Y.M.C.A和Y.W.C.A,男青年会和女青年会,各活动各的,没什么来往,这也算是教会色彩吧。我去的当然是女青年会,青年会在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天津也有,我去过的,所以会觉得熟悉、亲切。在天津,我去弹琴,在昆明我也去弹过琴。更多的时候还是去学画,负责搞漫画班的叫喻士海,他请了好多人来给我们讲课。喻士海是“左”倾的(其实青年会这样的地方,地下党不少),请来的人很多也是左翼的,比如蔡若虹他们。

蔡若虹从上海来,左联的,当时画漫画已小有名气。他和章锷、夏蕾一道来昆明。夏蕾刚中学毕业,也可以说是私奔。

到昆明他们住在一个小旅馆里,三个人一间,两男一女,夏蕾睡床上面,他们睡地上,章锷开蔡若虹玩笑说,一觉醒来,地上就他一个了。蔡与夏当时还在谈恋爱。这让我想起中旅剧团在天津住惠中饭店时的情形。蔡若虹后来是中国美协的副主席,住在三里河部长楼里,我认识的时候还算小年轻,文艺青年,生活艰苦,同时又是很开放的。

蔡若虹是从租界来的,我从小生活在天津租界,又都恨日本人,有很多共同话题,夏蕾刚念完中学,和我经历相似,更是一见如故。还有喻士海,都是年轻人嘛,我们一起玩,一起逛街买东西,一起下馆子去“共和村”,一起看话剧。朋友熟人也是“共”的,他们的朋友,很快也成为你的熟人。那时万籁鸣兄弟开了一家照相馆,叫“国际艺术人像”,有次喻士海带我们过去玩,说了一阵话,他们就说,给杨小姐拍一张吧。就照了一张,黑白的,后来我自己上了色。这样的心境,以后再没有了。

我还记得有一次看的是陈铨的《祖国》,凤子主演的,没现成的服装,还是借了我的旗袍当戏服。那旗袍粉红的底,上面白色的小花,离开天津前母亲专门为我做的,一次没穿过。凤子比我个子还小,旗袍稍微有点长。能有一点贡献,我很开心,不光这个,在后台打打杂,我也很乐意。现在叫“副导演”,大概就干这些活。

那时我有钱——其实也不是有钱,我根本没有钱的概念,只知道母亲说的,要用钱,到中国银行去取。所以吃馆子、看话剧,我请客的时候多。

过了一阵,蔡若虹他们离开昆明到重庆,也许早就准备好再从那里去延安了。当时去延安多少还是要保密,不会到处说。不过毕竟国共合作,至少和延安那边有联系也没什么大不了。我往那边写信,都是寄到八路军办事处,公开的,由他们转。信封上就写“延安八路军办事处 ×××”,下面写个“杨缄”,那边就能收到。我给姐夫罗沛霖写信,他是到了延安,后来上面又安排他回到国统区的。我也给蔡若虹写信,还介绍他和罗沛霖认识了。他们从上海来,对延安都有些不习惯,会在一起说。给我的信里也说。和蔡若虹再见面,则已经是解放以后,六十年代的事了。

学漫画之外,我还和人忙着跟李抱忱排练百人大合唱,排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还有黄自填词的抗日歌曲,那歌用的是《阿伊达》里《凯旋进行曲》的曲子—外国曲子填上中国词,传唱开来,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上中西时我们结业典礼上也用过《阿伊达》的曲子,不过是另一首。参加百人大合唱的都是平津流亡学生,经常找地方排练,大家的热情都很高。

也是那段时间,“中电”(中央电影摄影厂)到昆明拍摄《长空万里》,捎带着还演了几场话剧补贴费用。“中电”的顾而已邀章曼苹随外景队来昆明,参演“中电剧团”排的戏,在陈白尘的《群魔乱舞》里演孙大娘一角。中旅剧团在天津那段时间我和章曼苹、陶金就成了朋友,一直有书信来往,和曼苹在昆明相聚,当然高兴,看“中电”演剧、拍电影,也新鲜得很。

外景队和演员都住在市区一个大庙里,生活相当艰苦,大殿后面空着的一进,中间大堂临时成了男宿舍,女的住里间,都是通铺,吃饭则是简单的大锅饭菜。没有谁是特殊的,我记得白杨、赵丹、金焰、魏鹤龄、高占非、顾而已都在其中。这让我想起中旅剧团在天津时的窘境,不过他们显然要更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氛围,没人抱怨,据他们说,与抗日演剧队的流亡生活比起来,这已经强多了。

摄制组在滇池边的大观楼拍《长空万里》,曼苹约了我一起去看。布景已经把滇池的一角“改造”成西湖的样子,要拍的一组镜头是三个主要角色(白杨和金焰、高占非)湖上荡舟,在一起说说笑笑。好玩的是昆明的云彩总在捣乱,刚才阳光灿烂,导演叫一声“开始啦”,白杨才说两句台词,太阳又被云遮住,只好停下来。待到把太阳等出来,才又拍了没五分钟,岸上围观的游人中有人突然大声用云南话赞叹:“是嘞末!”(“是啦!”)就像是一声喝彩。这算是哪一出呢?导演只好叫停,急得直跳脚,又不好发脾气,连连对围观的人做手势,让他们别出声。我是第一次看拍电影,觉得特别有趣。

我喜欢看电影、看话剧,对“幕后”一直有一种好奇心,像看戏,有机会就要跑到后台去看。这是从中旅在天津那段时间开始的,因为跟唐若青、章曼苹、陶金他们认识,我有特权了嘛。这次他们演舞台剧《塞上风云》,我也到后台去看他们化装。中旅的后台很小,到了昆明,他们在庙里的大殿上演出,后台倒是大—干脆就在大殿后面的院里,露天的,好些人挤在长桌前化装,每人面前一面镜子,上面一盏盏汽油灯冒着烟。我和曼苹站在白杨身后

看,这时候我和白杨已经有点熟了。

这之前我领她和曼苹去逛过街。白杨喜欢我穿的云南蜡染花土布旗袍,和我脚上穿的当地人手工做的带袢黑布鞋,我就带曼苹和她上街买土布,定做布鞋。我来昆明已经有段时间了,还会说几句本地土话,当向导是理所当然。那时候白杨已经演过《十字街头》等电影,算明星了,但是穿着朴素,一点架子没有,在街上走,到街头小店里,也没人认出来。那个年头没有粉丝一说,明星也和现在的明星不一样,我们一起逛街,不会跟人说我跟白杨在一起什么的,总是说跟朋友一起,不提名字。

白杨在《长空万里》中演的角色活泼清纯(我还记得她穿一件白色短袖外衣,里面是彩色的泳装),《十字街头》里她演的女主角也很活泼,不演戏的时候,她却是一个特别安静的人。我去他们的住地,总是看见她静静地坐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脸上带着她特有的恬静的微笑。我和曼苹瞎聊,她不声不响捧着油印的剧本看。待有人大喊“排戏了”,一个个拿着油印本子聚拢到外间,别人对台词都马马虎虎一带而过,几个调皮的男演员施超、田烈等还嘻嘻哈哈举着凳子用上海话哇啦哇啦的,只有白杨在一字一句念她的台词,神情很专注。拍《长空万里》那次,因天气还有观众的搅局,一再地重来,男演员已经显得不耐烦了,她一声不吭,还是平静温和的样子。

说到白杨,还有件事很好玩:蒲草田那个房东杨太太以为我是白杨的妹妹,说像得不得了。要是她在上海整容以前,可能真的有点像,这次我见到时,她已变了样。—白杨是整过容的,现在到处在说整容,其实那时候就有了。上海有个杨树英,很出名的,就是做这个。白杨原来是塌鼻子,整过之后鼻子高了,颧骨也弄了,的确变漂亮了。不过不是像现在的整容大动干戈,弄得面目全非,而且她做得很好,她在那里照镜子,我在旁边看,一点看不出痕迹。

来源:收获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赏读|细水长流的日子里——知足、感恩、微笑
儒风大家 2024-08-27
赏读|汪曾祺 :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名家散文 2024-03-29
赏读|汪曾祺 : 我想念昆明的雨
名家散文 2024-03-29
赏读|梅贻琦:西南联大 教育奇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0
赏读|杨绛:老王
现代大学网 2024-02-17
赏读|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现代大学网 2024-01-23
赏读|关于汪曾祺的100件小事(一)
凤凰网读书 2024-01-12
赏读|使那粗糙的世界显得如此柔和 杨苡老人生前六函短信 见证与穆旦的殷殷同学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