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说新冠感染是“小号艾滋”,这个谣言太狠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6 15:30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种说法开始在网络和朋友圈里传播,“新冠不是大号流感,而是小号艾滋”。甚至有人还信誓旦旦地指出,“很多新冠药物其实原身都是作为抗艾滋病的药物”。专家表示,新冠病毒和艾滋病毒从病毒本身,到发病机理、传播途径、治疗方案都不同,且没有任何关联。所以新冠病毒并不是“小号艾滋”。这样的谣言只是在制造焦虑罢了,千万别相信。(1月16日《健康时报》)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3年多时间里,先后出现过多种涉疫谣言。其中有些谣言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制造或加剧了社会恐慌,导致一些人用错误方式防疫,催生药品或生活用品抢购现象等,不少造谣者也因此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相比过去的涉疫谣言,当前这个谣言的杀伤力更强,也更为狠毒。

这是因为,艾滋病是极难治疗的性传播疾病,社会上因此广泛存在“恐艾”心理。说新冠感染是“小号艾滋”,“恐艾”心理就可能被“嫁接”到新冠感染上,加剧民众对新冠感染的焦虑与恐慌。假如有人像“恐艾”一样“恐新冠”,不仅个人心理健康将面临严峻考验,而且一些乱象也可能应运而生,比如可能再次导致出现大量抢购相关药品现象等。

尤其要看到,在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之初,出于感染人数激增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等原因,部分民众对新冠感染产生了焦虑情绪。但随着感染高峰过去,目前民众的焦虑情绪大幅缓解。在此关键节点上,突然出现的这个谣言,势必让社会焦虑与恐慌死灰复燃,甚至火焰高涨。

造谣者所依据的一个理论是,阿兹夫定原本属于治疗艾滋病的药,国内药企通过研究发现,该药也具有较好的抗新冠病毒作用,阿兹夫定因此被作为新冠药物被推荐。因一种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就将多种疾病视为相似疾病,这样的论断毫无逻辑可言。比如青霉素是治疗性传播疾病梅毒的首选药品,而青霉素的适应症也包括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疾病,但这些疾病决不能被当作“小梅毒”来看待。

此外,新冠病毒对人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艾滋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缺陷。造谣者依据这一点,就认为新冠感染是“小号艾滋”。假如对同一人体系统或器官有影响的疾病,都可当作一类相似疾病来看待,那么,癌症与小感冒也可归于一类,这一论断同样不值一驳。

由于这一谣言太狠毒,因此辟谣务必趁早,应迅速展开针对性的科普宣传,用科学知识武装民众的头脑。对于制谣者,不仅要给予与谣言危害程度相对待的处罚,而且更要严查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倘若抛出这一谣言被证实存在一些商业目的,比如为了挣流量和倒卖相关药品等,就应该追根溯源,给予迎头痛击。唯如此,才能将这一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一些民众受到其蛊惑与毒害。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艾滋病性病防控|高危行为后,有“后悔药”吗?
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03-03
泰国每年新增约9000例艾滋病毒感染者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02
新冠又成了“小号艾滋”?不是一码事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1
新冠病毒不是“大号流感”而是“小号艾滋”?千万别信!
健康时报 2023-01-16
北青快评|依法铲除涉疫谣言生存土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