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孙宁等待了4个月,至今未收到中公教育的退款。虽然经过中公教育培训,孙宁没能“上岸”。按照协议,她向中公教育申请退款,然而等到的回复却是“没钱”。有类似遭遇的并非孙宁一人。近期,来自海南、吉林、辽宁等全国多地的学员反映,因考试未通过,他们均遭遇“退款难”问题,中公教育承诺的“不过包退”变成“迟迟不退”。
在公务员考试热潮之下,各种公考培训班也应运而生,公考培训成了很多考生的首选。面对这个巨大的市场,各培训机构使出浑身解数吸引生源,2010年前后中公教育推出“不过包退”协议班被业内人士视作“天才发明”。
按照这种模式,考生在培训前与培训机构签订协议,考试如果不通过,培训机构需要退还考生培训费。“不过包退”给学员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与信心,虽然学费比普通班高不少,但“想着考不过全退,考上了,几万块也值了”,很多人怦然心动。
在一段时间内,协议班模式确实帮助中公教育抢占了市场,且带来大量现金流和漂亮的营收数据。报道显示,2018年~2020年,中公教育仅仅理财收益就占归母净利润的10%左右。打得一手好算盘的中公教育,一时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
除主打“不过包退”的协议班外,中公教育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一个新业务——“理享学”。据悉,“理享学”贷款是中公教育使用学生的身份向银行贷款,用贷款抵扣学费,学生在考试前无须交钱。等到考试通过之后,考上的学生需将自己名下的贷款还清,未考上的学生则无需交钱。目前中公教育已停止该项目。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包退”和“理享学”看起来似乎是双赢之举,但这种非正常的商业模式存在逻辑漏洞,具有不可持续性和不确定性。一旦退费率上升或对外投资收益下降,“借鸡生蛋”的营销模式就极易失去平衡。这是导致中公教育出现资金链断裂、陷入危机的重要原因。
果不其然,2020年后,由于招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急剧变化,陡然升高的退费率、地产项目的停滞以及学员贷款项目的弊端等开始集中爆发,中公教育终于尝到了自酿的苦酒,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2022年3月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1年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就指出中公教育存在“拖延退款”的问题。
世上没有后悔药。当初许下的承诺,当然要按照协议退费。中公教育广东总部两位负责退费的人士曾对媒体表示,公司已在努力筹措资金,积极处置公司的非流动性资产,比如卖地,大股东也在减持筹钱。
依法维护学员权益固然是当务之急,大如何防止重蹈覆辙,更值得引发深思。
实际上,中公教育“退款难”问题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2022年6月,深交所向中公教育发年报问询函,要求其说明收入确认、确认退款与实际支付退款的时点、期限及退费政策,并结合近三年省考等项目的考试时间、招录时间等说明实际的确认收入、支付退费的时间区间。
监管部门除了积极履行职责之外,也要通过创新监管模式,切实破除“保过+培训贷”的营销套路。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前年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全面实行预收费监管,给遭遇“退费难”的一些家长带来了福音。公务员考试培训的收费监管问题,不妨可以借鉴参考。
吃一堑,长一智。学员不要被培训机构的“名气”所迷惑,盲目相信所谓的“不过包退”。此外,公考培训行业更要深刻汲取教训,切实摆脱急功近利心态,别总是想通过“不走寻常路”实现短时间抢占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才是正道。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