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希腊共和国大使馆指导,北京演艺集团主办,希腊驻中国大使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雅典中国文化中心支持的 “戏剧的城市温度”中希戏剧对话,11月10日在菊隐剧场举行。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2022年是中希建交五十周年,“戏剧的城市温度”中希戏剧对话活动的举办恰逢其时。北京拥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剧种,共同构成了北京戏曲的基本面貌。雅典作为希腊首都,拥有着两千年的历史传承,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诞生了戏剧这一艺术样式,遗泽千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此次对话活动分为嘉宾致辞、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三部分。与会嘉宾从各自导、表演创作实践的角度出发,回顾中希戏剧交流的历程脉络,展望未来发展之路。
除到场嘉宾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希腊共和国大使肖军正,希腊共和国驻华大使乔治·伊利奥普洛斯,希腊国家剧院原艺术总监、导演斯塔西斯·利瓦西诺斯,希腊文化部原部长、导演、演员莉迪亚·孔尼奥尔杜,爱奥尼亚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持有人、希腊驻中国大使馆原教育和文化专员艾琳娜•阿乌拉米杜,希腊导演、“2023欧洲文化首都”项目艺术总监米哈伊·马尔马利诺斯等人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了活动。
在“城市与戏剧”主旨发言环节中,罗锦鳞、王晓鹰、斯塔西斯·利瓦西诺斯、莉迪亚·孔尼奥尔杜作为参与中希戏剧文化交流的实践者,通过自身参与策划、创作、演出的经历,讲述了中希两国戏剧艺术家共同的合作和探索,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戏曲和希腊戏剧的互鉴与交融,以及从交流中获得灵感和养分再反哺到戏剧创作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国际视野的舞台作品。戏曲和戏剧作为中国和希腊文化的一部分,共同催生了北京和雅典的文脉发展,两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也促进了戏曲和戏剧的不断演变和成熟,最终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而戏曲与戏剧的融会贯通也促进了新的舞台形式的发展,使观众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持续推动着文化的前进发展。
两场圆桌对话研讨中希戏剧历史脉络与传播途径
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表示,北京演艺集团和所属九家文艺院团一直致力于国际戏剧交流工作。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携改编自古希腊悲剧的河北梆子《忒拜城》,参加过德尔菲国际古希腊戏剧节和佩特雷国际戏剧节,以“中国梆子惊艳希腊”的美誉轰动了艺术节。中国评剧院曾在希腊埃莱夫西纳戏剧节演出评剧《城邦恩仇》。北京市曲剧团以京腔京韵在德国柏林和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成功演出北京曲剧《烟壶》和《黄叶红楼》。
近年来,北京演艺集团以各种形式不断加强戏剧人才培养,推动国际戏剧文化交流。集团旗下的《新剧本》杂志,长期致力于海外戏剧剧本的推介,刊载过尤金·奥尼尔、哈罗德·品特、汉诺赫·列文等世界级剧作家的中文版本作品,介绍世界戏剧的发展潮流和前沿理论,成为了中外戏剧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未来,北京演艺集团将继续用心、用功、用情推动中外戏剧文化交流,推出更多饱含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水准的戏剧作品,与世界各国共同演绎、分享戏剧之美。
在第一场圆桌对话中,嘉宾以“中国戏曲和希腊戏剧的碰撞和发生”为题结合中国戏曲和希腊戏剧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特点,认为中希两国的戏剧碰撞和发生早已深深扎根在时间长河之中,深入而坚实。两国的戏剧传承和发展都应该立足于各自国家的文化之上,在历史和文明的根脉上成长,延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在第二场圆桌对话中,嘉宾围绕“国际语境下如何探索戏曲传播的新途径”进行了研讨,认为戏曲的传播关键在“人”,作为创作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挖掘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态,以真情实感为内核,以时尚现代的语汇展现传统戏剧作品的人文魅力,以守正互鉴的方式体现新创戏剧作品的真挚情感。扎实练好基本功是走向世界的基础,以人类共同的情感脉络与观众产生共振是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所在。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向希腊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莫芙·贝丽雅妮赠送了《戏曲北京》(中英对照)。该书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出品,北京演艺集团承制。全书以京昆评梆曲五大曲种为载体,聚焦北京的历史风貌,立体、多元、多彩地呈现北京城市形象,向世界讲述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中国故事,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中国人文形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