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厦门一男护师为减轻患者疼痛练成“无痛飞针”采血技术受到网友关注。11月3日,该男护师王洋对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他是跟着检验科的一位老师学习的“无痛飞针”采血,经过上万次的练习,有了百分百的把握才开始在患者身上实践。
王洋是厦门弘爱医院脑外科癫痫中心的一名护师,工作已有四年时间。王洋介绍,他所在的癫痫中心0到6岁的小患者特别多。小孩子对疼痛敏感,血管细,而且不配合,所以采血会很困难,要花很长时间。
而这家医院检验科的一名老师掌握“无痛飞针”采血技术,王洋对此很感兴趣,参加了检验科“无痛飞针”采血培训班,想在这方面钻研钻研,减轻患者的痛苦,让采血更容易。王洋说,其实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害怕抽血打针,最害怕的时候就是在进针之前。如果采用无痛飞针,还没有注意就进入血管,患者没什么感觉,也就不会那么抵触抽血了。
王洋介绍,去年他参加了这个培训班,在老师的教导下掌握了基本要领。之后,王洋又苦练了三个月,每天都会练一两个小时,在其他城市支援抗疫时也不忘练习。他在采血管的白色泡沫板上画线,用线模拟血管,一开始画粗线,能飞上后画细线。每一次飞针后他都会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哪边的力气不对,飞一次思考一次,到最后有了百分百的把握就不用思考了。经过上万次的练习,可以说形成了肌肉记忆,“指哪打哪”,才算是掌握了。后来他的同事们也会互相练习,最后才到患者身上实践。
王洋说,到实践时要克服的是心理上的紧张,第一次在一位大叔身上飞针时,他没敢说话。成功采了两三个患者后,他才问了一句“疼吗”,对方回复“都没感觉,挺好的”。
王洋介绍,他应用“无痛飞针”采血技术已经有一年时间,每次飞针前并不会跟患者特意说明,往往患者会比较惊喜。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这个技术。每个人的脂肪厚度、皮肤松紧度、血管的粗细、血管的弹性都不一样,飞针所使用的力度、角度不一样。每次抽血之前应该先去摸,确定一个血管的位置之后,仔细看看。如果患者的血管特别细,摸都摸不着,他也并不会去飞针。
王洋说,“无痛飞针”不是新技术,有很多年的历史,可能比较小众,自己也不算是最厉害的,只能说自己学习的时候比较认真和刻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匡小颖
编辑/王朝
校对/董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