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这是我们学过的小学课文,即使没有做过农活,也没有在农家度过秋天,课文的描述仍然将我们带入一片丰收的田野。收获,成为人们认定秋天农事活动的常理,但当我们踏上秋天的土地,会看到田野里不仅有收,还有种,秋天同样是一个有收有种的季节。
但凡秋天收获的庄稼,都是春天播种的,属于这类的庄稼占农作物的主流,中国本土驯化的粟、黍、稻以及域外传入中国的高粱、玉米、棉花,都属于春种秋收。
秋种的作物有冬小麦,还有豌豆、蚕豆、油菜,这些越冬作物都来自域外,原产地在西亚、北非一带。西亚、北非与中国东部的气候完全不同,地理学将那里的气候类型称为“地中海式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30°的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的南欧、西南欧、北非以及西亚,这些地方在冬夏不同气候系统的控制下,春夏炎热而干旱,入秋以来降雨量增加,进入一个湿润的季节。这样的气候背景下,春、夏季的干旱使一年生植物无法落种、萌生,多年生乔木则进入休眠,与中国东部地区的春夏季生机勃勃完全不同,那里的景象一片枯黄。秋季就不同了,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将海洋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陆地,那里进入了真正的雨季,秋冬多雨,是地中海式气候区的特征,而那又属于亚热带地区,秋冬也具有满足农作物生长的热量要求,于是农作物的播种期不在春,而在秋。为适应气候特征,地中海式气候所在地的农作物秋种,经历冬天,初夏收获,避过了一年中最干旱的盛夏。
但凡在盛夏到过西亚、北非一带的人,都能感受到那里的炎热与干旱,就是这样一个地带,却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不仅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进程最早的国家——古巴比伦位于这里,而且是世界最早的农作物驯化地,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将野生小麦与方穗山羊草杂交,驯化为人工栽培小麦(图1)。在西亚、北非完成驯化的冬小麦,从最初就带着地中海式气候的地理信息,秋种而初夏收获。
图1小麦的素描图,成熟的小麦有着坚硬的麦芒,冬小麦秋季种植,初夏收获
一万多年前,冬小麦驯化完成之后,逐渐传向世界各地,其中一路向东传入中国。考古发掘成果告诉我们,在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的新疆、甘肃、青海一带的墓葬中,多处发现小麦籽粒,并从新疆、甘肃、青海至陕西形成一条清楚的传入路径。从那时算起,小麦传入中国至少在四千年以上,这应该是最早的舶来品。
小麦有冬、春两个品种,冬小麦秋种夏收,春小麦春种秋收,四千多年前传入中国的是冬小麦。墓葬中获得的小麦籽粒并不能分辨冬、春,但中国古代文献却留下了记载。《礼记》载“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这里讲的是不同季节的祭祀之物,夏季小麦收获后,可以当作祭品献给祖宗,夏季收获的当然是冬小麦。另外,《左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春秋时期实行的历法与秦汉以后大约相差两个月,即春秋时期的四月大约相当于后世农历二月,这时春小麦还没有播种,地里的麦子只能是冬小麦。先秦时期的记载透露的信息告诉我们,距今四千多年前传入中国的是冬小麦,而春小麦见于记载大约在西汉末年,这是说传入中国比冬小麦要晚得多(图2)。
图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发现距今5200年的小麦籽粒(碳化)
冬小麦传入中国首先得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的重视,对此董仲舒给汉武帝上书有:“《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古人为什么重视小麦,且将其列入五谷之中,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冬小麦的生长期秋种而夏收。冬小麦这样的生长期不仅成为后世实行一年多熟制轮作的基础,即夏季麦收后,可以继续种植其他作物,最重要的在于初夏收获,正是春种秋收作物青黄不接的时节,那是人们最缺粮的时节,因此此时收获的冬小麦具有救饥的作用。
从四千多年前冬小麦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环境适应与社会认同,已然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一套相应的耕作技术。
与所有农作物播种前的耕作一样,冬小麦播种前耕地、整地十分重要,在以小麦为核心构成两年三熟轮作制,普遍在黄河中下游实行之前,麦前耕地可在五月,西汉《氾胜之书》有这样的记载:“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麦田经历五月、六月两次翻耕后,七月进行耙地、耢地,进一步将土地摩平,达到保墒的目的。整地完成后,农历八月冬小麦就可以播种了。这时节正是东汉崔寔所说到的:“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白露在农历八月,公历九月七日前后。自唐代以冬小麦为核心的两年三熟制,在黄河中下游盛行起来,麦田中提前几个月耕地已经不可能了,前茬作物收后,马上就要耕翻土地,播下麦种。元人鲁明善《农桑撮要》“八月,田宜熟耕犁……白露节后,每亩种子三升”。蒲松龄一部《聊斋志异》留下许多离奇的故事,他的另一部书《农桑经》记载得却全是山东的农事活动,有关高粱收割后整地种麦的情景就在其中。“七月蜀秫割倒,当先钃去根株”,然后“叫人拾去根茬,塌一二日,再耕一遍方佳。不拾茬则耩时碍耧,不再耕则支翅害麦”。经过这样一番整地,八月即可种麦。从《氾胜之书》到《农桑经》,两千年中白露节后播种冬小麦,几乎成为北方各地共同的农事活动(图3)。
图3登场(元·程棨《耕织图》),这是秋天农作物收获后重要的农事活动,晾晒、打场、入仓储藏,秋天的收获才算告终
冬小麦秋种夏收的生长期,也在南方获得了立足之地。明代《沈氏农书》也有这样的记载,“七月杂作,下麦种”。“若八月初,先下麦种……”清张履祥《补农书》“中秋前,下麦子于高地”。这也是秋天,在南方的农田上种麦的时节。
秋天播种的不仅有冬小麦,豌豆、蚕豆都属于越冬作物,秋种夏收。元代油用型油菜由西亚、北非一带传入中国,油菜有菜用型、油用型两种,油用型油菜传入中国后,立即加入到各地的轮作之中,这类秋种夏收的越冬作物在南方各地迅速推广,并加入到与水稻的轮作中。今天,四月的江南开满了黄色的油菜花,那就是上年秋季播种的油菜。
我们看惯了秋天的收获,黄色的谷子,红色的高粱,白色的棉花,紫色的茄子,各色收获铺满了秋天的庄稼院,秋天的收获带来了这一年的丰收,秋天的播种则埋下了来年的希望,秋天是一个有收也有种的季节。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2年第10期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