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载,兰州青年作家陈晓斌艺海拾贝,自费几十万元收藏1700余件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相关珍贵资料,同时遍访该剧相关亲历者、接力者、传承者和已故开拓者的子女们,撰写完成的《丝路花雨·诞生》纪实文学专著于近日发行。
在陈晓斌的工作室,记者看到有舞剧初创剧本、编导手稿、舞美设计原稿和初始录音,意大利演出宣传册、日本公演手册、泰国演出节目单、西安电影制片厂电影台本、年历卡、年画、小人书、明信片、火柴盒等藏品,这些都被他视若珍宝。
图为陈晓斌(左)向记者介绍他所收藏的舞剧《丝路花雨》相关珍贵资料情况 崔琳 摄
取材于敦煌壁画、反映丝绸之路上中外友谊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上,善良淳朴的中国父女“神笔张”“英娘”为救助外国商人“伊努斯”所发生的悲欢离合、生死相助、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
该剧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1979年5月在兰州首演至今,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887场,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创中国舞剧之最。40多年来,该剧不断“整容改妆”,升级换代。
图为《丝路花雨·诞生》 受访者供图
“美是有生命力的,有竞争力的,有震撼力的!”该书作者陈晓斌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普通观众,很早就被《丝路花雨》所承载的大美所吸引,尤其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现场赏剧后,就被敦煌艺术之美深深打动。他认为,甘肃有绿水青山,也有厚重文化,这些都是宝贵财富,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当年创作《丝路花雨》舞剧的艺术家,许多人都年事已高,更有不少人已离世,这些都令他产生抢救性发掘《丝路花雨》舞剧诞生背后故事的想法。
1981年出生的陈晓斌,祖籍甘肃通渭。现为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他专注研究甘肃历史文化,行走感悟祖国河山。在各类刊物发表多篇作品,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丝路花雨:诞生》《信仰:新安旅行团1938》。
陈晓斌通过大量梳理艺术文献,拜访老一辈艺术家,记录珍贵回忆,精心择选了160余幅1979年版《丝路花雨》的摄影、绘画作品及珍贵的工作笔记手稿,记述了舞剧《丝路花雨》历经艰难的诞生过程,旨在为读者还原一个清晰发展脉络和真实历史原貌。比如:该剧前身为《敦煌曲》,女主人公“英娘”在创作初期被称作“多宝”,以及敦煌壁画上的舞姿是如何重组基因演变成一部舞剧的?
3月上旬,《丝路花雨·诞生》作者陈晓斌(右)拜访今年86岁的舞美设计师李明强(右)老先生 王先孟 摄
据悉,《丝路花雨:诞生》一书分为缘起、走过河西、遇见敦煌、敦煌新曲、复活壁画、呼之欲出、飞天起舞、进京会师、天降花雨、走向世界、敦煌舞蹈、花雨缤纷,共12章约20万字。
在费尽心思“淘宝”以及与舞剧创作者们交流过程中,陈晓斌坦言,他深深感受到了老艺术家们身上集中体现出的宝贵品质和精神,他们尤其珍爱和尊重其他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反复强调《丝路花雨》作为改革开放的报春鸟,是时代的产物,更是集体奋斗的硕果。
“该书可谓是舞剧《丝路花雨》的百科全书!”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所长江东为该书作序称,陈晓斌花费了大量时间搜集比对《丝路花雨》创作过程中各方面情况,并进行归纳提炼,才让人们在“动”的艺术中,收获到“静”的思绪。
著名雕塑家何鄂读到《丝路花雨·诞生》一书后,不由回忆起自己为电影版《丝路花雨》创作雕塑的经历,并讲述了自己家庭与《丝路花雨》的美好缘分。她评价,作者将致敬经典落实在还原真实的行动之中,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人领略到《丝路花雨》诞生的前世今生。
《丝路花雨·诞生》责任编辑王先孟,系该书第一个读者。他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出版这部纪实文学,是因为他从这背后的故事中,了解到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至纯的爱,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些都引发了他的思考。
他举例说,今年86岁的李明强,一生获奖无数,当年为了《丝路花雨》剧组“大我”,不惜牺牲“小我”,在甘肃省歌舞剧院从事舞美设计。李老的一生,都在牵挂《丝路花雨》,直到现在仍然勤奋创作与之相关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丝路花雨·诞生》出版短短一个月,已入选2021年甘版精品图书目录,并获得第十三届“金牛杯”中国美术装帧设计奖,版权输出乌兹别克斯坦。
文/中新网记者 高莹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