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生活|卑微的老父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09 19:00

朋友拿着手机走过来,把亮着的屏幕凑到我眼前,问:“我女儿发了一条朋友圈信息,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晓得是啥意思,想点赞又怕点错了,请你帮忙看看。”迅速瞟了一眼,其中的关键词是“网抑云音乐”,幸好这题我会,当即答疑解惑。这位年过五旬的父亲方才松了口气,郑重地按下手指。

我说:“女儿没有屏蔽你,证明你们的家庭关系非常融洽,令人羡慕。”我自个儿倒是没屏蔽谁,却已潜水好些年,默不作声。岂料他回答:“人家是选择性屏蔽,只让你看见想让你看见的东西。”

果然是“心情同样的父母,态度相似的子女”。从这个细节中,我见到的分明是一位小心翼翼关注女儿又担心理解有误而招致反感的卑微老父亲的形象,由此陷入了沉思。

孩子通常依赖父母,希望爸爸妈妈寸步不离地陪伴,父母亦享受这种亲昵的互动。子女仿佛清池,藏不住也不想隐瞒任何秘密,但凡有什么心思总会在第一时间告知家人好友。成长是慢慢离开家庭且越走越远,独自经历晴朗、风雨的旅程,犹如池水经由河流奔向未来,途中会遇到烈日、霜雪,拦路的石头,不符合预期的落差,甚至被泥沙或污水“浸染”。远方并不都是诗,在不同人的眼里,不同景致的色彩和含义自然不尽相同,进而在人心底拨动蕴含不同情绪的音符。有的可以倾诉、分享,有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如果把“足”解释为“值得”的话,那么它修饰的多半并非心事,而是“外人”这一对象,未必关乎褒贬,聊作区分罢了。即使是至亲之人,也有不便像小时候那样坦言的隐私,或许是暂时不愿让他们知道,以免跟着操心。

父母暗自纳闷儿:来自子女的信号怎么断断续续,只能分时分事接收?某些事项信号强,某些事信号弱,有时干脆音信全无,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变成了一本会应时生长、自我充实的书籍,无法翻阅有些页面的内容,或者看不明白。尤其是在花样百出的互联网时代,两代人之间有一道无形却明显的数字鸿沟,哪怕同处朋友圈,亦不一定能学到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精髓。甭说给圈文加了分组可见等“密码”,就算“明码”发布,由于使用了似是而非的流行词,反倒看得一头雾水。点赞或评论之前,得查询、求教,反复思量才能下决心,不比干一件别的事轻松。打出来的字句也是再三斟酌,生怕用词不当而遭误解,多少显得有点笨拙、费力,跟不上趟。殊不知现在的年轻人早已将错别字玩出了新意。平平无奇的一句话,足以在家长的心中掀起风浪。

我无意劝说晚辈对长辈完全敞开心扉,不打算劝父辈“学而时习之”,熟练掌握解密网络词汇的钥匙。只是想说,作为目送与守望的一方,双亲总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关心、了解儿女,偶尔流露出的卑微让人心疼——可能当着后辈的面儿,可能后者一无所知。但愿小辈经常回头望一望,不以看似合情合理的理由,拒长者于圈外,使之失去了远程享受天伦之乐趣的机会,更不要让父母成为个别重大事情的最后知晓者,何必严加设防?

文/汤飞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老父亲当“榜一大哥”刷光50万养老金 专家:平台应为被诱导打赏的老年人设退款机制
法治日报 2024-10-22
老父亲当榜一刷光50万,专家:平台应为老人设置打赏退款机制
法治日报 2024-10-22
朋友圈|让身边的人感到卑微或恐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31
七旬老夫妻起诉4个子女不赡养 两女儿称父母偏心 钱和房都给了儿子
成都商报 2023-09-01
青评论:孩子诉请父亲“履行探望权义务”的警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0
孩子诉请父亲“履行探望权义务”的警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0
银发生活|我教父母用手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0
核酸检测竟有寻人功能 河南漯河一位老父亲借此在郑州找到失散八年的儿子
大河报 2022-04-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