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最近一周全球新增确诊病例超过1500万,突出显示了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速度依然迅速。而在疫情形势严峻的美国,多位专家认为本轮疫情可能正在接近峰值。
世卫组织:奥密克戎持续快速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周三表示,奥密克戎毒株的致命性低于其他早期的冠状病毒变种。在每周的流行病学报告更新中,该机构引用了来自丹麦、南非、美国和卡塔尔的研究,指出尽管具有高度传染性,并已导致许多已完全接种疫苗、加强针或以前感染过的人出现症状,奥密克戎毒株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疾病和死亡率上升。
病毒依然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世卫组织称,截至1月9日的一周内,全世界有1500万新增确诊病例,比前一周大幅增加,死亡病例与此前持平,为4.8万人。在过去30天内测序的超35.7万病例中,近59%是奥密克戎毒株。由于一些国家的报告延迟和测序限制,数据可能无法充分显示真实的传播程度。
除非洲地区外,所有地区报告的病例都有所增加,非洲地区下降了11%,不过该地区有85%的人口尚未接种新冠疫苗。以每10万人计算,欧洲仍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美洲。
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多国疫情刷新历史新高。德国新增了80430例,超过了去年11月26日创下的76000例纪录。奥地利内政部数据显示,该国当日确诊病例首次突破1.7万例,此前的峰值是去年11月19日的15809例,沙特阿拉伯单日新增病例首次突破5000。
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在内阁部长会议上表示,俄罗斯有两周的时间准备应对奥密克戎疫情高峰期。主管卫生防疫工作的俄副总理戈利科娃(Tatian Golikova)在会上介绍说,目前俄罗斯已发现698例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莫斯科地区。她表示,根据目前的状况判断,莫斯科地区很可能会成为俄罗斯第一个遭受新毒株传播冲击的地区,新毒株的发病率和确诊病例可能会激增。
美国疫情短期能否见顶
根据美媒统计,周二美国七天平均住院人数超过145900人,比两周前增加了84%,再创历史新高。新增病例平均每天761122例,比两周前增加185%。死亡人数上升到1736人,比两周前增加了40%。
由于许多人在家进行快速检测,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被记录在案,更大的风险是医院人满为患而医护人员不足。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代理局长伍德科克(Janet Woodcock)博士表示,虽然大多数人可能感染病毒,但现在的重点应该是确保医院和基本服务正常运行。她在出席参议院健康、教育、劳工和养老金委员会听证会时表示:“我认为很难处理目前实际发生的情况,即大多数人都会感染新冠病毒。我们需要做的是确保医院仍能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发生时,交通和其他基本服务不会中断。”
弗吉尼亚州州长诺瑟姆(Ralph Northam)本周一宣布该州进入有限紧急状态,自12月1日以来,弗吉尼亚州重症监护病房住院人数增长超过一倍。这项命令允许医院扩大床位容量,并在人员配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诺瑟姆说,这项命令还扩大了远程医疗的使用范围,并扩大了医疗专业人员可以提供疫苗的范围。
德克萨斯大学疫情预测模型联盟主任迈尔斯(Lauren Ancel Meyers)指出,新增病例曲线依然斜坡上,仍有很多人会受到感染。该大学预计,报告病例将在本周内达到高峰。
华盛顿大学的模型显示,预计1月19日美国新增病例数量达到120万峰值后将急剧下降,“届时几乎所有可能被感染的人都会难以逃脱(everybody who could be infected will be infected)”。华盛顿大学卫生计量与评估研究所(IHME)健康计量科学教授穆克达德(Ali Mokdad)表示,“新增病例见顶后接下来新增的速度会下降得很快。”
美国白宫首席医疗顾问福奇(Anthony Fauci)本月初也曾预计新一轮疫情可能在本月到达峰值,他周二晚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一档节目中表示,奥密克戎毒株将以前所未有的传播效率,最终找到“几乎每个人”(just about everybody)。福奇称,那些已经接种疫苗的人,也许很多人会受到感染,但除了一些例外,他们很可能会避免出现重症情况。相比之下,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将首当其冲地受到严重影响。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在官网发出明确提醒,未接种疫苗人群感染检测呈阳性的可能性是已接种疫苗人群的3倍以上、已接种加强针人群的9倍以上。CDC疫苗追踪系统显示,目前美国本土约2.08亿人已经接种了疫苗,相当于总人口的62.6%。大约7600万人接受了加强针注射, 只占所有人口的23%。马里兰大学医学系统学院院长、医学博士桑塔(Mohan Suntha)上周表示,只有不到5%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接受了全面接种和加强针。
拜登政府正在加大联邦政府对COVID-19测试的支持力度。白宫周三宣布,政府将从本月开始向学校提供500万份快速检测和500万份基于实验室的PCR检测,以缓解目前的供应短缺,保障学校重新开放。(第一财经)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