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您好!是**先生/女士吗?我是必赢证券的分析师,现在有一款30天的免费福利活动你可以领取......”类似的陌生来电你是否也接到过?对方精准念出你的名字你是否疑惑过?面对这样的骚扰你是否烦恼过?没错,你的个人信息已经被泄露。
近期,武汉网警深入推进“净网2021”专项行动,破获了多起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办案民警通过梳理,用三个案件告诉你,个人信息如何被泄露以及后来都流向哪里。
自学开发非法查询工具获利11万
今年10月,武汉网警和洪山警方在办理一起案件过程中,发现某信息咨询公司所用的“查询者”软件可以轻易获取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经过深入调查,民警锁定了开发者李某。
“我读完初中后就到工厂打工,其间学过汽车修理、珠宝加工,我特别喜欢电脑编程,一直在网上自学,直到去年入职这家公司,开发软件给同事们用。”李某向民警坦白。
李某称,自己入职该公司后发现,开展相关业务时有大量个人信息查询需求,一开始是为了方便工作,慢慢地看到其中潜藏的商业价值,今年8月李某辞职,专心干起了这份“事业”,通过出售查询次数和权限获利11万余元。犯罪嫌疑人李某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刑事拘留。经民警深入分析这款软件功能,发现其主要是利用酒店、婚介、燃气、健康、通信等网站的漏洞,越权获取后台数据,这些信息被获取后,被打包售卖,用于各类非法活动。
入侵直播间在线“捞”粉
今年4月,武汉网警发现,某网民通过贴吧、QQ群、论坛发布“可以通过某网购平台账号查手机号”的内容,经过民警调查,最终锁定住在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某小区的犯罪嫌疑人王某。
王某称,他在网上认识一个名叫“XM”的网友,声称其掌握某网购平台大量账号对应手机号码,随即王某萌生了联合“XM”贩卖这些手机号码的想法。王某将网购平台账号提供给“XM”查询到手机号以后,再将账号及对应手机号数据反馈给客户,收取每条0.10元至0.25元的报酬,王某从中提成10%至20%不等。
“我们把这些信息出售给下游‘客户’,信息中包含了购物需求,接下来有的‘客户’就会通过手机号码加微信、打电话,进行精准诈骗。”王某明知其行为是在帮助犯罪,但没有抵挡住金钱诱惑。
经民警深入调查,在王某电脑上发现12万余条网购平台账号及对应的手机号,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中。
加一个微信好友最高能获利350元
10月27日11时许,武汉市一小区住宅内,四人正在忙碌着,有的电话营销、有的微信聊天,目的就是添加上对方的微信好友,并把这些人拉入指定的群,业内俗称“打粉”。此时武汉网警和汉阳警方破门而入,四人当场傻眼,这个荐股诈骗引流团伙被当场查获。
据嫌疑人郑某称,她和丈夫成立了一家“电销”公司,招聘了6人专门从事“打粉”业务。“我们接到上线提供的名单后,就开始用打电话的方式,通过一定的话术,最终实现添加客户的微信好友的目的,添加微信好友成功之后,就算打粉成功一个,上线就会跟我们算钱,一般一个微信号240至350元不等。”郑某称。此外,这些目标客户还会被拉入荐股的企业微信群,接下来便有其他团队负责接盘。
民警在该团伙的电脑中查获了话术文档47套,排查出引流对象手机号对应疑似受害人1.2万余人。犯罪嫌疑人郑某、费某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刑事拘留。
无论是否实名 让你转账就有问题
武汉网警夏勤介绍,从警方查获的案件分析,涉及公民信息类犯罪中,电信诈骗、网上赌博等占比较高,特别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中,越来越呈现模块化、专业化的趋势。
“从这三个案例可以看出,个人信息被收集、被甄选,最后精准输送给犯罪团伙,链条非常清晰。虽然犯罪成本增加了不少,但违法犯罪更加专业化,更容易通过精准的个人信息突破受害人心理防线,他们一旦跟你套上近乎,你也掉进了他们的圈套。”夏勤说。
对此武汉网警提示:不随意浏览不安全的网站,不随便点开不明来源链接,不在社交平台上随便公开自己及家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车牌号、住址等;丢弃快递、外卖包装时应提前销毁上面的个人信息;不随意出借个人证件。
若遭遇网络诈骗,关键是要做到“三不一要”:一是不轻信。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短信,不要相信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语,及时挂断电话,不回复短信。二是不透露。坚持不向对方透露个人、家庭身份信息、存款和银行业务信息。三是不转账。绝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四是要及时报警。发现被骗,立即报警,提供犯罪分子的账号、联系方式等线索,及时挽回损失。
文/徐飞 黄俊道 戴旻阳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