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学者解析意大利文学经典《鄙视》 审视婚姻生活中的复杂与困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26 14:31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代表作《鄙视》新书分享会近日在北京SKP RENDEZ-VOUS书店举行,读客文化邀请了著名作家李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播客主播孟常,与读者一起重新凝视婚姻生活。

上市3个月以来 稳居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前三

物质生活越来越充沛,为何幸福感却离现代人越来越远了?在分享会中,三位嘉宾老师讨论了与年轻人生活十分紧密的婚恋话题。

“《鄙视》这本书必能大卖,因为每个年轻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获得婚姻情感的启示”,李洱在分享会开始便如此称赞。上市3个月以来,《鄙视》稳居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前三,横扫当当新书热销榜、Kindle小说新品排行榜等知名图书榜单。

微信图片_20211026141658.png

小说历久弥新,与当下中国青年的情感状态不谋而合,被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称为“中国青年的未来之书”,梁永安、黄昱宁、侯谕新、祝羽捷、胡桑、颜怡颜悦等多位作家学者曾公开推荐过此书。

《鄙视》是意大利国民作家莫拉维亚的代表作,曾入选法国《世界报》20世纪百大图书,更被法国新浪潮名导戈达尔翻拍成《蔑视》,成为影史标杆。莫拉维亚被称为“意大利的鲁迅”,因为他与鲁迅一样冷静、犀利、思辨。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文学经典填补婚姻观空白 李洱称《鄙视》值得反复看

据共青团中央一课题组的最新调研显示,“Z世代”青年结婚意愿明显下降,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不同于以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姻观念,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越来越谨慎。

为何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如此悲观?李洱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出了透彻的分析和建议:二十几岁的人设想的婚姻幸福状态,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在文学史上也十分少见。人们调侃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如果没有婚姻,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对情感过于浪漫的想象,会导致对婚姻不现实的理解。

《鄙视》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填补了婚姻中幻想与现实的空白,鞭辟入里地呈现了婚姻中两性相处的困境,李洱称《鄙视》值得反复看。谈及文学史中的婚姻故事,他提到,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往往只写到结婚前为止,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而现实主义作品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写的是结婚之后的琐事。《鄙视》是介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接受存在主义过程中的作品,产生了非常多的主题分支。

《鄙视》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彼时正是二战后的西欧经济黄金时代,如今中国社会经济正高速发展,可以近似地认为《鄙视》中描绘的婚姻困境和危机与当下中国青年面临的一致,尤其是三十岁左右、结婚稍晚一些的人。因此,阅读《鄙视》对今天的中国青年极具现实意义。

微信图片_20211026141718.jpg

摆脱“男性歧视” 《鄙视》埋下“女性解放”的种子

《鄙视》中的婚姻故事,是传统规则中“完美婚姻”的反面典型。在传统婚姻观念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庸,但在小说《鄙视》中,女人并不崇拜男人,而是鄙视男人。小说对两性心理细微的揣测,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心理剧。张莉教授称赞,莫拉维亚写出了人和人之间微妙的处境,更写出了两性情感中看不见的刀光剑影。

此前,有读者向张莉教授发问:文学就是文学,为什么要分男女?张莉教授回应,因为女性文学里,有被普遍忽略的女性视角、女性感受和女性立场。

谈到“夫妻平权”,张莉教授认为:婚姻关系中的权力关系是复杂的,虽然丈夫提供了钱,但妻子用她的沉默和鄙视掌握了这段关系。虽然《鄙视》写于50年代,但可以看出早已埋下了“女性解放”的种子。

现代婚姻中仍然有非常激烈的两性较量,但曾经偏向男权的秤已趋于平衡。尤其《鄙视》中对希腊古典神话《奥德赛》的现代化改编,莫拉维亚的深刻性和锋利性在于巧妙喻写了“男性气概的衰落”。

李洱就“男性气概的衰落”补充道,莫拉维亚是十分了不起的作家,展现了男性的不足和弱点。叙述故事的过程看似是丈夫在诉说委屈,其实是暴露自我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211026141713.jpg

揭露“现代婚姻危机” 助力年轻人摆脱“爱无能”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恐婚”已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不婚”也成为年轻人越来越常见的选择。诸如生活压力太大、育儿成本不低、原生家庭之类的原因,似乎证明年轻人对婚姻的恐惧是有道理的。活跃在媒体平台的主播孟常对此表示不认同,他认为,“婚姻困顿”的话题一直活跃在我们的媒体中,本质上是一种期待,年轻人期待有更合适的伴侣,渴望有更好的亲密关系。

《鄙视》书写了婚姻中的复杂和疑难,是因为文学作品需要以犀利的笔触揭露生活的真相,但读者不能以悲观的态度来阅读。张莉教授承认婚姻会磨损爱的激情,但婚姻并不可怕,它反而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爱,即使有缺憾,婚姻和爱情依旧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东西。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爱情产生于血缘之外,但两个人的“情感的共振”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情,感情不能光奔着好的婚姻去,过程中真挚的感情非常重要。

作家李洱的观点也获得了在场嘉宾和读者们的强烈赞同——“接纳他者”。他将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与“怀疑精神”掰开揉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阐释了“家庭责任是对婚姻最基本的信赖,信任才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底线”。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在婚姻中“他者”是无法避免的矛盾。我们需要接纳,“所谓人生或婚姻的完美,反而是有缺陷的,缺陷中包含的张力和紧张关系,才是真实的美”。

张莉教授就此补充,理想的婚姻或者情感关系,不一定是共同进步,但是一定是共同成长和共同扶持,祝愿大家都能摆脱“爱无能”,收获美好的感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新知|一段牛津词典编纂室的真实事件,一部女性争取独立的动人传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4
雨果奖提名作家顾适新作《2181序曲》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0
夜读|成为“我们”,是婚姻最好的滋养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7-29
法国文学研讨沙龙暨 “法国文学经典文库”新书发布会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4
生活|20位风格鲜明的女性作者 20个光彩各异的人生片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8
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在即,会是中国作家残雪吗?
紫牛新闻 2023-10-05
文学|张莉:说不尽的《雷雨》—— “名家读经典”系列活动第三期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3
文学|青年作家焦典首部小说集《孔雀菩提》:故事从雨林滴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