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委会养老获赠遗产具有鲜明的符号信息
北京青年报 2021-09-28 07:15

十多年前,江苏无锡的曹大爷在弟弟妹妹见证下,和所在地居委会签订了《处理意见》,约定由居委会按“五保户”待遇负责曹大爷生活、养老至寿终,曹大爷动产及不动产在其寿终后由居委会处置。曹大爷去世不久,他的四个子女来到居委会,要求继承遗产。法院判决《处理意见》有效,曹大爷的遗产归居委会所有。(9月27日《人民法院报》)

曹大爷在妻儿“失联”、自己成为事实上的孤寡老人的背景下,主动选择和居委会签订遗赠抚养协议,通过“自我救赎”的方式来解决“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困境。一方面,居委会过往常年照料他,让他愿意托付信任;另一方面,曹大爷也期望通过社会交换,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尊严、更有保障、更有品质。

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有助于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合作,都需要不断的打量和试探,社会如何维系,文明又如何延展?人们认同契约、遵守规则,就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变得有条不紊、可预期。曹大爷和居委会在自主自愿前提下建构契约,居委会也没有辜负曹大爷的期许,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他,既彰显了社会责任也体现了人文关怀,理应得到应有的回报与激励。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少独居老人也有自己的苦与痛。由于和妻子婚姻破裂,四个子女近60年从未看望和赡养他,让曹大爷成为“独自凄凉人不问”的孤寡老人。居委会为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子女的赡养,但对曹大爷来说也算是一种“次优选择”。

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每个人都终将老去。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养老困境日益凸显。这边厢,人口流动的加速,让不少老人面临着子女不在身边的问题;那边厢,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父母与子女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利益冲突、情感纠葛乃至意气之争。有些老人并非没有子女,却和子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隔阂与情感断裂,双方缺乏交往行为甚至形同陌路。

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也显得“慢了一拍”。不论是“邻居继承一半”,还是“居委会养老获赠遗产”,不仅为多元化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缓解养老压力提供了新思路,也倡导了尊老敬老、互惠互助的传统道德和文明风尚。

遗产全部归居委会所有,不仅是对公平正义的守卫,也具有鲜明、强烈的符号信息,有助于塑造全社会积极参与养老、助力实质养老的氛围。说到底,当养老实现了社会化,父母养老便不再只有依赖子女,而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当更多的集体组织、公益机构和养老机构投身养老事业,必然有助于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文/杨朝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聚焦遗产继承 党建走进养老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7
Qnews|上海回应“居委会工作人员吃瑞士卷”:系防范区同事送来慰问值守人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6
Qnews|上海浦东新区一居委会委员拒绝承担工作任务被政务立案并免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0
上海一独居老人开窗吼叫近十年自称有苦衷,居委会正劝导
澎湃新闻 2022-02-23
“黄昏恋”不敌养老矛盾 八旬老人闹离婚
四川法治报 2021-05-17
山东烟台一居委会发通告禁止上坟 官方回应:已对该负责人批评教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4-11
烟台一居委会发通告严禁居民上坟,官方:简单粗暴,批评教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4-11
石景山苹果园街道完成社区居委会交接工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3-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