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谈到下一阶段工作时表示,要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实际上,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货币政策走向已经给出明确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此次央行再次作出具体部署,并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显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谓有的放矢。
当前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应该是“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但同时也要看到,进入下半年后,一些先行指标已经出现回落势头。比如,7月制造业PMI较6月下降0.5个百分点至50.4%,为2020年3月以来最低。从外部环境看,下半年经济还可能面临进一步的下行压力。一是,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二是国际经济关系的走向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活动放缓。7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6.3%,虽然全球经济仍保持复苏趋势,但指数依然较6月回落了0.5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放缓必将对下半年中国外需带来一定挑战。
在当前国内经济稳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总基调,强调“稳字当头”,很有必要,也迫切需要。只有有效满足市场资金需求,才能稳定市场预期,不至于产生流动性危机和风险;只有保持合理充裕的市场流动性,才能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将释放的金融活水正确引向真正有需要的市场主体,保障企业正常运转,保就业、稳就业就会迎刃而解。
基于当前稳增长所面临的挑战,中央早已作出针对性部署。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7月9日,央行随即宣布实行全面降准。这表明决策部门意在通过政策预调微调,来保持经济复苏势头。在强调“稳字当头”的背景下,同时考虑到外围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很可能采取“静观其变”+“精准调节”的策略。可以看到,自7月份以来,除了7月15日通过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和开展1000亿元MLF操作外,基本上都是以百亿元规模的逆回购调节资金供应,并持续回收流动性。
这个操作过程表明,央行在强调“稳字当头”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推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央行在《报告》中也指出,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已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央行强调坚持货币政策“正常化”,说明未来将通过保持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相匹配,以相对中性的精准滴灌的方式,维持适度的流动性。
当然,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时也会考虑物价的变化。7月CPI同比上涨1.0%,同比涨幅连续两月出现回落;PPI同比上涨9.0%,近3个月均维持高增长状态。从价格指数的整体变化来看,CPI上涨是温和的,PPI的涨幅则保持高位。显然,当前我国物价水平整体可控,对货币政策影响有限。而且,央行在《报告》的表述中,从一季度的“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改为二季度的“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这里面透露的信号很有意味,预示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大方向将是以稳为主,通过“逆回购+MLF”的组合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还需要注意的是,当前货币政策更注重精准度,强调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
总体而言,下半年的经济政策将会是稳增长与防风险兼顾,注重稳定之下的平衡发展。对于当前经济运行稳定向好、主要指标增长较快的趋势不能沾沾自喜、盲目乐观,需要冷静、客观、理性地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唯有如此,才能洞悉中国经济冷暖,辨清中国经济前行的大方向。上半年12.7%的经济增速为全年经济增长在低基数之下突破6%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过,衡量中国经济的真正恢复不能只看今年,还要看明年、后年。今后中国经济比的不是规模了,而是效率、绿色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也就是说,未来货币政策可能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通过保持流动性的适度宽松,来为经济增长营造适宜的环境,推动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均衡、更加稳固;另一方面,整个政策的重点仍会围绕长期改革展开,同时金融防风险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强,以保障经济结构调整的稳妥进行。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