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褪去,保险行业正在应对巨额赔付。
7月28日,王云飞在郑州一家新能源车专修服务站查勘十几辆受损严重的新能源车辆,这些受损车辆都是郑州某公司的厢式货车;半天过后,他就完成了货车查勘工作,并与修理厂沟通进行理赔直赔,几十万理赔款项直接打到修理厂账户。
作为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理赔员,王云飞从7月24日凌晨到达郑州支援后,在当地已经连续工作一周。
在郑州本地工作的乔伟也在忙碌着。作为国寿财险郑州中支互动业务部副经理,乔伟全程参与受灾标的车辆救援,从每天早晨7点坐上拖车开始,常常忙碌到次日凌晨才能收工休息。从“7.20”暴雨灾害后参与支援,至7月26日地面救援基本结束时,他共参与救援受灾车辆21台。
这是河南暴雨中万千保险行业“逆行者”中两个普通的身影。但随着理赔工作的推进,这种忙碌已成为过去时。而暴雨给保险行业带来的影响,远没有结束。不只是人力物力,还有财力——即将面临的理赔是保险公司面临的真正挑战。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河南省保险业共接到理赔报案54.58万件,初步估损112.21亿元,而目前已决赔付10.93万件,已决赔款18.51亿元。而理赔金额,超过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2年北京暴雨以及2019年利奇马台风的赔付(三者理赔额度分别为16.6亿元、11.3亿元以及40.31亿元)。
“无论是公司接到的报案数量还是造成的损失来看,此次河南暴雨都超过了2019年在浙江登陆的超强台风‘利奇马’,可以说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非常大,如果实际赔付达到预估损额度,有望打破我国自然灾害单次保险赔付纪录。”一位中型财险公司高管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表示。
8月初数据显示,此次河南暴雨共造成直接净损失1142.69亿元。百亿水平的保险预赔付仅占10%,远低于国际市场30%的水平。
目前,保险公司仍在忙于定损及理赔工作,超百亿的初步估损,是否会成为保险行业在2021年的不能承受之重?抑或是,成为行业开启承保新周期的历史性节点?“保险是市场机制,未来如何让保险这种市场机制,在损失的预警、风险的管理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增强城市发展的韧性,特别关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车险首当其冲
在乔伟进行车辆救援的同时,马振中则在此次暴雨救援中得出了“下次我们可以开船查勘”的启示。马振中是国寿财险安阳中支理赔队伍中一名90年后业务骨干,2021年7月21日晚上9点40,安阳中支汤阴县支公司客服接到汤阴县正大公交公司的报案电话,公交公司院内220余台公交车因暴雨即将被淹。
作为汤阴县理赔小组组长的马振中在第一时间借来越野车,带领两名同事去现场救援,由于公交公司门口地势低洼,越野车刚刚走到门口便熄了火,积水不断往车里倒灌,马振中和同事随即决定弃车并通过车顶天窗爬出;并相互搀扶转移到地势较高的浅水区域,且在第一时间电话指导公交公司紧急避险。历经1个小时,马振中等3人于凌晨1点才安全走回公司。
面对灾情,大地保险第一时间启动了大灾一级响应机制,成立由公司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连夜抽调精干人员组建抢险救灾突击队,由公司业务总监胡振波带队驰援河南。“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当时内心有些紧张。因为我感觉到这次灾情比较严重,同时浙江也正面临着台风的侵袭,非常担心家人的安全。”来自大地保险浙江分公司的一名抢险救灾突击队员吴斌说,尽管担心家里,但还是主动要求加入突击队。第一时间从杭州出发,开车十几个小时,吴斌清楚的记得,到达郑州的时候已经半夜11点。
在采访中,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最开始,保险公司面临的救援工作非常紧张。当地通讯设施受到影响,电话信号断断续续,联系一个客户就需要20分钟。在确定可以救援后,再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一些地方无法拖车,理赔工作人员就赤脚到很深的水里,将车推出来,然后再上拖车,进行施救。
记者了解到,由于此次公交公司在马振中等人的专业指导下紧急采取避险措施,220多辆公交车及时免于水淹危险,为公司和客户减损约1760万元。但并不是所有的车主都能如此幸运。官方数据显示,河南暴雨过后,有超过40万辆车受损。灾情发生后,多家保险公司均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此后几天相继公布了经初步统计的相关报案总数和预估总体赔付金额,其中以车险居多。
截至7月28日,预计的64亿车险估损金额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保初步统计20.7万笔、预估赔付超20亿元;中国平安有5.5万笔、预估赔付超10亿元;中国人寿2.7万笔、预估赔付超10亿元;阳光保险超9000笔、预估赔付超5亿元;中华保险超4000笔、预估赔付超2亿元;大地保险超3000笔、预估赔付约1亿元。
而此时的车险本身也正在进行综合性改革。按照新版商车险,2020年9月19日以后购买的车险,涉水险已经并入了车损险当中,如果机动车被水淹,拨打保险公司电话,保险公司按定损金额赔付。如果是在2020年9月19日之前,购买车险的车主,需要查看是否单独购买了涉水险。
农险损失几何?
受贾鲁河泄洪影响,周口市扶沟县白潭镇的部分村庄遭到水淹。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到处是树木倒地、农田积水,上千亩花生和大豆几乎绝产。面对灾情,中华财险河南分公司及其所辖周口中支,主动协同周口市政府有关部门,快速确认灾损面积,为遭受损失的2.1万亩花生和大豆支付赔款534余万元,帮助1300余农户重拾希望。
另根据中华财险披露,截至7月31日12时,在周口、开封、三门峡、许昌、洛阳等地已支付花生、大豆、玉米、烟叶等作物赔款860万元。而据中原农险相关人士介绍称,目前公司在农险领域赔付额度已超亿元。
经济观察报记者从中国人寿财险河南分公司了解到,本次暴雨中灾害涉及出险险种较多,除了比较严重的车损险、企财险、工程险、家财险,农险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农险的受灾地区主要在郑州、开封、鹤壁、新乡等地区,受灾险种主要是花生、玉米种植险和生猪等养殖险,现中国人寿财险河南地区报损数量约14万亩,受损农村客户超过1.6万户。
在8月3日监管方面公布的数据中,未公布理赔报案具体险种的数据。在此前公布的数据中,截至7月28日,河南保险业共接到理赔报案41.23万件,初步估损98.04亿元,已决赔付4.34万件,已决赔款6.09亿元;其中:涉及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较多的车险报案22.64万件,估损金额64.12亿元;家财险报案17.12万件,估损金额2.84亿元;农险报案9452件,估损金额2.96亿元。
在总体预估金额比例中,车险占比65%,家财险占2.9%,农险占比3%。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2.96亿并不是农险损失的全部。其实,农业保险的定损方式不同于其他保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表示,“农业保险不能根据发生灾害当时的情况定损,除非是当时就能判定是绝产。如果没有绝产,后期作物还可以生长和恢复,对收获就可能没有多大影响。就是说,除非绝产,其他情况下,现在都不能确定损失是多少。”换言之,农险的定损周期分为两种,一种是判断绝收,很快甚至是24小时就可以完成理赔;部分损失的,需要根据产量评估。
尽管目前农险估损不多,但并不意味这一块损失小。“确实这次农业灾害受灾比较严重,理赔也比较多。不过总体公司压力还行,在承受范围内。”一位接近中原农险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此外,记者了解到,有公司正在酝酿启动农险大灾风险准备金。根据财政部的规定,若农险赔付率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要建立大灾风险准备金,当出现大额赔付之后,可以启用大灾风险准备金。“玉米花生已经达到启动大灾风险准备金的条件,现在还在研究,并需要评估最后的损失情况。”上述人士称。“对于公司来讲,大额赔付可能意味着利润的压力,甚至是赔穿的压力,但对于保险发挥保障作用来讲,这恰恰让我们看到农险风险的系统性功能,以及它在大的灾害损失当中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朱俊生表示。
利润和偿付能力之考
自2020年9月实施后车险改革后,部分车险公司面临经营上的改革压力。根据今年上半年河南产险保费数据,今年1-6月河南财产险行业,车险保费200.6亿,同比下降3.27%,6月份车险当月下降5.63%。从公司来看,保费排名前十家主体中,有九家负增长。
巨额赔付金额下,保险公司是否面临偿付压力和经营压力?
“非常大,尤其是河南保险业市场很大。”一位中小财险公司高管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
庹国柱也对记者表示,现在恰逢车险费率市场化综合改革,各公司都大幅降低保险费率,所以,在河南经营车险业务或许要亏损。这对一些小公司来说,比较严峻;对全国性大公司来说,应该问题不大,不是每个省都遭受这么大的灾害,大部分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比较高。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在近期一份行业评论报告中表示,河南洪灾具有一定的负面信用影响。
穆迪表示,根据各大保险公司披露的信息,总损失占比最大的预计为短尾车险赔案。特别是与以往洪灾相比,2020年9月车险定价改革后的保单扩大了涉水损失保险范围,这可能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理赔支出。这将进一步加大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盈利能力面临的压力,车险定价改革后保险费率下降已导致车险业务盈利能力恶化。根据市场报告,国内车险市场在2021年上半年勉强盈亏平衡,其综合成本率从2020年的99.0%左右上升到99.9%左右。
保险公司的股价也一路下跌,中国人保甚至一度跌至近四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分析人士认为,主要还是市场受到洪灾巨额赔付的担忧表现。
某中型财险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对利润影响之大。他表示,行业本来就处于承保亏损边缘,仅三大家等少数公司有盈利,其他大多数机构是亏损状态,所以河南水灾带来行业亏损是大概率事件。但偿付能力方面,他认为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受损失比较大的都是主流公司。
穆迪也认为,由于河南省保险渗透率较低,目前洪灾损失不会导致该行业盈利大幅恶化。这意味着与经济损失相比,保险损失将保持在较低水平。2021年前5个月,该省保费仅占全国保费的4.6%左右。例如2021年前5个月,财产保险仅占全省保费的2.9%,远低于5.5%的全国平均水平。
对于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的赔付压力,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的看法相对乐观。“我不觉得这个赔付成本会带来大的影响,因为保险行业的偿付能力非常充足,而且都做了充分的再保安排,因此这一负担完全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即使车险也不会带来大的影响。”陈东辉说。
陈东辉反而认为保险赔付还是太少了,保险对于自然灾害的保障所发挥的作用还是太小了。他表示,这次河南暴雨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1142亿,即使按照行业初步估损的数字,保险赔付只占经济损失的10%左右,这一占比远低于国际平均的30%,在比较发达的保险市场,自然灾害之后的保险赔付可以超过经济损失的50%。
陈东辉认为,河南暴雨再次凸显我国自然灾害的保障缺口巨大,保险的渗透率和覆盖面都太不够了,特别是企业财产和家庭财产的投保率非常低,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希望大灾之后能够提高社会的保险意识,提高保险覆盖面。
大灾应对反思与建议
而暴雨过后,也暴露了保险行业发展的短板。
国寿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车险为例,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各大主体虽在第一时间投入到理赔服务中,但是部分公司存在人员配置和拖车数量不足等问题,出现赔付不及时的问题,因此保险公司要加强自身的应急服务能力。此外,还应加强科技的应用能力。
朱俊生分析,因为目前总的损失尚未统计完成,保险赔付在整体占比尚不清楚,但应该能够判断,因为此次河南水灾发生了城市的内涝,车的损失的赔偿占了很大的比重,而车的投保率比较高,所以这次保险赔偿在总损失中的占比应是比较高的一次。过去如长江流域的大水、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保险的赔偿在损失中的占比并不高,均没有超过5%,大约在2%-5%之间。国际上来看,平均水平大概在30%。
朱俊生认为,理论上保险是和风险管理打交道,在防灾减损上有天然的优势,也有积极性,它应该比政府更加灵敏,所以未来怎么更好的发挥保险防灾减损风险预警方面的作用,是城市的防灾管理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保险公司也应该有更多的前期投入,不仅是在事后赔偿,更多的是能配合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在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下,发挥保险企业的防灾防损作用,通过灾害风险预警、灾害防范培训、灾后救灾理赔等商业化服务,为全社会做好灾害防范,减少经济损失做出贡献。“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此次河南罕见暴雨,保险补偿所占部分与政府财政补贴相比,相对较少,在此形势下建设车险巨灾模型十分重要。”一位财险从业人员表示,保险业面对全球极端气候逐渐加据的影响,还是要寻求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灾害预警保障机制,借助制度手段、技术手段、金融手段等,将各类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更低水平。
加快救灾保险建设,是洪灾过后又一大呼声。中国太保产险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称,站在保险行业视角,在积极参与灾中应急处置、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也看到了保险覆盖面的不足和服务能力的不足。“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3.4亿人次受灾,年均直接经济损失3400多亿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引入巨灾保险制度完善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该负责人称。
2014年,深圳首个启动巨灾保险试点,后续,宁波、云南、四川等地也逐步开启试点。试点几年来,除地震外,其他如洪水,台风等巨灾风险保险,尚没有专门的产品,因此这一块损失也只是涵盖在一般财产保险中,作为保险责任承保。而财产保险,特别是家庭财产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投保率并不高。
此前曾有人提出,巨灾保险本身的特性跟一般商业保险不同,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在发挥好政府救助作用同时,以商业保险为平台,来构建多层次的风险分摊机制。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推进起来并不简单。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也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早在2016年就从地震这种单一灾因切入,虽历经多年探索,但发展缓慢。从全球情况来看,自然灾害的商业保险赔付金额一般都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30%至40%,而我国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因此,可进一步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联动作用,来提高整个保险安全网络来覆盖更多的民众。同时,保险业发挥保险保障作用,积极参与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丰富产品供给,多方协同,共同推动,充分发挥巨灾保险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平安产险积极参与广东、上海等地的巨灾保险试点。
为更好地发挥巨灾保险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上述太保产险负责任人建议尽快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推广巨灾保险试点,有效提升巨灾保险覆盖面,建立巨灾风险数据库,提高巨灾保险产品创新能力。“巨灾保险制度研究成果很多,这需要政府参与,甚至提供一定的保险费补贴,否则,老百姓投保积极性不会高,也就没有多大意义。”庹国柱建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异常天气越来越多,目前较低费率水平是否会使行业面临压力?庹国柱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保险公司主要要按照《保险法》以及监管规定,提足准备金,同时在重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管理,同时要做好防灾减损,减少标的的损失。这些年公司为了抢业务,在招投标中很不理性,以极低的报价竞争,如果遇到大的灾害,偿付能力的压力会很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应对大灾风险很难。
“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全球承保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这是很多年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陈东辉认为,新的承保周期正在出现。这一轮的承保周期可以明显的看到费率上升趋势的来临,这里面推动的因素也有两个,一个是过去几年的巨灾频发,例如2017年北美的四个飓风、去年日本和国内的台风灾害、欧洲的天气灾害以及加利福尼亚的山火等等。这些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巨灾风险带来的损失让保险业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另外,目前整个市场费率普遍偏低,直保行业和再保行业在承受损失后会根据新的风险因素和频率重新调整费率计算模型,所以市场出现了向好的迹象。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胡艳明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