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北斗国家队 35岁以下青年占89.2%
中国青年报 2021-06-08 12:33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宣布,近10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体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预计到2025年,中国北斗系统产业总值将达到1万亿元。

从京张高铁应用北斗系统实现自动驾驶,到C919大飞机通过北斗短报文平台实现全程位置追踪,这一切应用的起点,都始于北斗三号全球定位系统全面建成。该系统由30颗北斗卫星组成,其中20颗卫星的导航分系统、天线分系统、星间链路子系统等全部有效载荷,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北斗三号研制团队提供。

这支研制团队共120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89.2%,前不久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在与北斗卫星相伴的日日夜夜里,这群年轻人把青春芳华融入祖国的航天事业,用青春热血点亮星空。

“在试验板房内熬夜抢进度,新冠肺炎疫情隔离期间,科研人员既要克服自身工作生活困难,还要克服内心情感等困难……”回忆科研攻关的点点滴滴,北斗三号青年研制团队负责人张立新感慨不已。

从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发双星发射,到2020年6月23日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用时仅为两年半。在这段时间里,五院西安分院北斗三号团队共交付20颗卫星的载荷系统,创造了单星研制周期缩短四分之一、卫星入网周期缩短四分之三的纪录。

这是27岁设计师刘晗入职以来参与的第一个任务。对他来讲,北斗三号早已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对这个队伍有信心,也有着很深的感情,看着北斗系统从追赶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我们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刘晗说,他们刷新的不仅是研制速度,更刷新了有效载荷的性能指标。目前北斗在轨卫星数量位列国际四大导航系统之首,在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七个方面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020年春节,北斗三号组网任务进入了倒计时,有效载荷系统交付后的整星联试迫在眉睫,恰遇新冠肺炎疫情肆虐。

年轻的研制人员朱佳龙说,团队里的十几名成员“逆行”出征。一路上,他们不敢多喝水,渴了就抿上一小口,在服务区随便对付一盒泡面,就继续赶路。

经过10多个小时的跋涉,这群年轻人终于抵达目的地,随即投入联试工作。在朱佳龙眼里,他们做的是大国重器,必须确保北斗三号的发射任务按既定目标完成。

按照研制人员的描述,北斗导航卫星的天线分系统,好比卫星的“眼睛”和“耳朵”,负责天地之间几万公里导航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是卫星最重要的系统之一。相比北斗二号卫星,北斗三号卫星要求天线看得更细,听得更清,还要在轨灵活转动,满足全球覆盖的使用需求。

然而,卫星天线变大之后,新的难题来了。天线尺寸较大,难以满足运载火箭包裹尺寸的要求,卫星安装布局成了新的问题。

朱佳龙说,在攻关过程中,团队先后为北斗三号卫星平台研制了多套不同的分系统布局配置,并在极为苛刻的温度条件下,经历数百次试验积累,首次实现了构架偏置反射面天线在卫星系统中的应用,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很多测试一做就是一个月,有时还要连续24小时不间断,一年里测试几十个通宵,也是家常便饭。”80后青年设计师边郎说。

如今,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已经正式开通,但这并不是这支年轻团队的终极目标。边郎透露,现在,他们正在为建立我国的天基综合信息网开展论证及预研工作,在2035年前将建立一个更加智能、更加泛在、更加融合的系统,一个从深海到室内、到地面、到深空,空天地海一体的导航系统。

文/邱晨辉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 开展下一代北斗系统新技术试验试用
新华社 2024-09-19
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七颗、五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央视新闻 2023-12-26
35项北斗专项标准发布 产业链未来五年全球市场份额有望翻番
财联社 2022-08-05
国家发改委:完善北斗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经济参考报 2022-04-07
我国所有北斗导航卫星完成健康“体检”
新华社 2022-01-25
北斗系统研制建设有了“工业母机”
科技日报 2021-09-17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中国时空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日报 2021-06-28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
中国新闻网 2020-10-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