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免疫规划至今已有40余年,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甲型肝炎得到有效控制,多年无白喉病例报告。
新发乙型肝炎、麻疹、乙型脑炎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点,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但是关于疫苗的知识,家长们还是有许多迷惑,现在速速划重点啦~
我国目前疫苗分类
我国目前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指政府免费提供,所有适龄儿童都有义务有责任按照免疫程序依法接种的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流脑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补充,需要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非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预防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包括:五联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手足口疫苗、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五价轮状疫苗、AC流脑结合疫苗等。
接种疫苗前需要注意
1)带孩子去疫苗接种点接种疫苗时,记得带上接种证,目前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只能够查询孩子在本省的疫苗接种情况,在外省接种的疫苗需要通过查看孩子的接种证,带上接种证以便护士及时查对接种信息,避免错种漏种。
2)如实告知接种医生孩子的身体情况,如果孩子有心脏病、惊厥、癫痫、血液系统、免疫缺陷等疾病,务必详实告知医生孩子所患疾病的详细信息,避免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
接种疫苗后需要注意
孩子接种疫苗后,在接种场所必须观察30分钟。因为接种疫苗后,极个别孩子可能会出现严重过敏性反应,在接种场所留观半小时,如果一旦发现这种严重过敏性反应可及时抢救,防止意外发生。接种疫苗回家后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注意休息,多喝温水。
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
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包括接种部位出现局部疼痛、轻度的肿胀、硬结、少数受种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呕吐、腹泻等症状,以上反应多在接种后48小时之内消退,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经过适当休息,多喝开水,加强保暖即可恢复正常,程度较轻不会留下后遗症。
如果孩子出现高热可口服退烧药并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若高烧不退或出现其他异常,建议及时送医院观察治疗。异常反应包括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晕针、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遇到晕针应立即让孩子平卧、头部放低、口服温开水或糖水,与此同时立即请医生做紧急对症处理。出现皮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应用脱敏药。过敏性休克表现为接种后很多时间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医生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急救处理。
疫苗漏打怎么办?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漏打了疫苗怎么办呢?如果是没有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小于18周岁人群,可以尽早进行补种,在补种过程中只需要补种未完成的剂次,不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未及时接种的疫苗进行补种不会影响免疫效果,也不会增加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但是推迟接种疫苗会影响保护性抗体产生的时间,增加患病的风险,建议孩子在无疾病状态下尽早接种疫苗。
特殊健康状态儿童怎么办?
①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和/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如医学评估稳定并且处于持续恢复状态(无需要持续治疗的严重感染、急性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和呼吸道疾病),按照出生后实际月龄接种疫苗。
②过敏体质
过敏性体质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但对已知疫苗成分严重过敏或既往因接种疫苗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及其他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禁忌继续接种同种疫苗。
③其他特殊健康状况
生理性和母乳性黄疸、单纯性热性惊厥史、癫痫控制处于稳定期、巨细胞病毒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肝脏疾病等不作为疫苗接种禁忌。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特殊疾病患儿接种疫苗前家长应详细将病史告知医生,能否接种疫苗、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时间需要临床医生根据孩子的疾病情况进行评估。
作者: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 主治医师 贺文娟
审稿: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 主任医师 刘康香
来源:湖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