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高尔泰自编文集出版:六十年思想存照,追寻美和自由
北京出版社 2021-02-06 07:00

2021年1月,著名美学家、艺术评论家高尔泰作品集出版。这是由高尔泰亲手修订、编定的自选集。分为三卷:美学卷《美是自由的象征》,哲学卷《艺术的觉醒》,文艺评论及对话卷《回归,还是出发?》。这是高尔泰的美学、艺术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35年之后再次回到读者视野。三本合观,是高尔泰有意为自己六十年的思想文字做一个存照,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学探索者精神之旅的艰难记录,以此面对后世的覆案。其雅洁的文字表达,智性的逻辑追求,热情的现世关注,值得反复阅读与珍藏。

高尔泰(1935—),江苏高淳人。1955年肄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美术系,历任甘肃兰州第10中学美术教师、敦煌文物所干部、兰州大学哲学系教师、中科院哲学所美术研究室干部、四川师范大学美学研究室主任和教授。1992年出国,在海外从事绘画、写作,并在多所大学访学。现居美国拉斯维加斯。

高尔泰以美学主观论而著称,1957年,22岁的高尔泰发表《论美》一文,引起重大反响,与朱光潜、宗白华、蔡仪、吕荧、李泽厚等人一同成为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代表人物。高尔泰主张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高尔泰因此被批判斗争,划成右派,成为“美学大讨论”中的异数,即使如此,高尔泰仍然在审美和对自由的追求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园,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诗人北岛说:“高尔泰的文字炉火纯青,朴实而细腻,融合了画家的直觉和哲学家的智慧。”陈嘉映认为,“高尔泰有传奇的经历,更有不折的精神,特立独行这个词用在他身上是再适当不过了。那是一个荒唐的、苦难深重的时代,有时候我会觉得,苦难的意义似乎在于它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精神作品。”

《美是自由的象征》:美学史绕不过去的经典篇章

《美是自由的象征》收录美学文章8篇,是高尔泰的成名之作,也是美学史必然提及的篇章。作者探讨了美、美感、快感、自由、人的解放等美学领域的核心观念,对美的本质、美与人的本质之关系、美感的历史及社会属性、美感中的感性动力与理性结构之关系等诸多聚讼纷纭的问题,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高尔泰不仅熟稔康德、黑格尔等经典美学家的论述,而且吸收了20世纪哲学家卡西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理论。

高尔泰说:“当时,我国的美学强调美是不以人们的主观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不认同。我认为美和美感分不开,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因此是主观的,表现性的。论证这一点,我越写越自信。越写越有一种挑战权力意志的兴奋。俄语也不学了,工作只是应付,心不在焉地吃喝,心不在焉地对答,眼前的一切仿佛虚幻,而虚幻的东西倒成了实在。望着楼外忧郁的风景,直觉得满天涯烟草断人肠。”

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以自由对美做出他的定义:不是孤立而是自由,不是距离而是对距离的突破,不是游戏而是摆脱了物质需要制约的创造性劳动,不是无目的而是手段对于目的的超越,才是美的本性。

《艺术的觉醒》: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哲学沉思

《艺术的觉醒》收录哲学及艺术哲学文章8篇,集中讨论了哲学界最为关注的人道主义、异化及人的本质等问题,作者从马克思早期关于“异化”问题的卓越思考出发,廓清人们头脑中的一些旧有的教条主义观念,为当代中国的理论探索及艺术实践辟一新境。

高尔泰在《艺术的觉醒》中指出,凡是存在着历史发展自发过程的地方就有异化,凡是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受历史命运支配的地方就有异化,凡是人自己活动的创造物作为某种在他自己之外的东西如货币、偶像、政治经济制度或伦理道德规范等等而与他相对立的地方,就有异化。我们不应以任何理由把实践的人降格为历史演进的工具。无论是人的自然属性抑或是阶级性,都不足以构成人的本质属性;就其一般的意义来说,人作为自由的主体通过劳动而将自身从必然性的支配下解放出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作为实践的人道主义,指明在文明演进的道路上人变成了工具,变成了物;物的世界愈增值,人的世界就愈贬值;这是对劳动概念的颠倒。

《回归,还是出发?》:在阅读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天籁

《回归,还是出发?》收入文艺评论及对话21篇,作者在《中国山水画探源》《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中深入思索传统诗学“修辞立其诚”及“发愤抒情”等文学观所包含的德性化人格和动力论的美学意蕴,寻绎我国山水绘画及诗文不重写实、以意为主等观念的流变与递嬗。《屈子何由泽畔来?》则在屈原的辞赋中追溯中原文化与楚地巫风的差异,再深入一层开掘至潜在的理性结构与感性动力的冲突。《文学与启蒙》的缘起是与诗人北岛的一次对话,论及文学本体植根于人类个性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呈现出流派众多、异彩纷呈的局面,作者亦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时代责任感参与其中。

高尔泰推崇这样的作家:“他们宁愿清贫,宁愿被风雨追赶,也要真诚面对自我、面对世界。用自己的眼光,影响别人看事物的眼光。不管你爱听不爱听,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带着情感,带着价值观和意志的力量,声声都是天籁,故能摇撼别人的灵魂。这种天籁中的人文——艺术的人文精神,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只不过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被压抑,有些时候、有些地方被高扬,而已。”

来源:北京出版社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赏读|国内第一部完整梳理弗卢塞尔的传播思想体系的著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9
文学|尤瑟纳尔首度在国内公开出版的重要小说作品 《梦中银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3
文学|冯骥才:孤独者的自由
作家联盟 2023-10-07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雕塑亮相世纪坛!69组文物重现古罗马文明之光
北京日报 2023-06-13
文学|《博尔赫斯与我》中文版面世:一代文学巨匠的公路旅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5
文学|残雪新作《激情世界》:“身体”与“精神”互为本质的叙事诗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01-08
纪念|格伦·古尔德诞辰九十周年,乐迷们用这样一场读书活动纪念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5
感悟|李泽厚:把哲学归还给生活,归还给常人
凤凰网读书 2022-09-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