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我在故宫六百年》揭示紫禁城里的秘密
文物之声 2021-01-07 17:00

2020年,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故宫,迎来六百周年华诞。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每集50分钟,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发生奇妙的关联,讲述紫禁城青春永驻的故事。12月31至1月2日在央视纪录频道、央视频、哔哩哔哩等平台播出。成为跨年文化中既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

一、揭秘紫禁城建筑群“丹宸永固”之谜,彰显新老故宫人匠心传承

故宫是当代中国人对于自我身份和共同历史的重要认同符号,故宫的古建筑则是紫禁城600年最有力的见证者和诉说者,是当代中国人回望历史、畅想未来的文化依托。《我在故宫六百年》从揭开紫禁城建筑群“丹宸永固”之谜入手,丹,是宫墙的红色,宸,为深邃的宫殿。“丹宸永固”即红色厚重宫殿永葆青春活力。

首先,凸显在最高难度古建修复中老匠人传帮带作用。如角楼,中式建筑复杂结构与精美造型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紫禁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拥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1956年,西北角楼因常年漏雨、木质结构腐烂,损坏严重。它的修缮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紫禁城内规模最大、工种最全、难度最高的一项工程。单士元、于卓云等先生是老一辈故宫专家,马进考、翁克良等,则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故宫大木匠。这是研究者和工匠们之间的一次成功合作。也为后来者提供了详实可供借鉴的参考资料。夏荣祥,1975年进入故宫,2017年退休,在这里度过了42个春秋。作为故宫的第三代大木匠,他先后参与了两座角楼的修缮。大展在即,古建部的狄雅静请夏荣祥先生过来指导展品设计。夏荣祥一直专注于给年轻的故宫人讲授匠作课程。年轻的面孔,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古老的技艺,也在他们的身上,得到延续。李永革,故宫第三代大木匠的代表人物,参加过19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故宫大修工程。三十年前,他就曾参与修缮过养心殿。他就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读懂木材的人。如今,他又把自己的积累,点点滴滴传递给后辈。青壮年故宫人王辉业务精通到能够读懂瓦片的语言。古建修缮,就这样代代相传。

其次,突出年轻故宫人在学习中成长的故事。如年轻一代齐飞等进行古建巡查,细心排查六千个点位。然后穿梭在不同的区域多要指点讨论和用笔记录的内容。齐飞还给要修缮的养心殿脊兽拍照。重点培养的新人张奉兵专攻油漆彩画作,修复承乾宫缺损的彩画。刘仁皓还在读研究生时,就参与到乾隆花园的修缮保护项目中。毕业后,她进入故宫古建部。依托乾隆花园的整体修缮保护的机会,刘仁皓研究了几乎所有类型的粘合剂。还向更年轻的师弟师妹们讲课,随着乾隆花园的修缮而成长。老专家也学习新技术如杨红来到乾隆花园,和傅鹏一起进行彩画保护的工作,熟悉和学习最新的技术。修缮后的乾隆花园的彩画,山水,人物,花卉,虫鱼,栩栩如生。专家们不仅希望延续文物的生命,还期待建立一套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案,给故宫内外的同类修缮项目提供制度与规范的参考。

二、科普故宫古建筑修复知识,解密文物蕴含中华文明信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老的紫禁城建筑,也难以逃离自然的法则,逐渐老去。但华美的皇宫依然流传至今,靠的,正是几百年来故宫匠人们从未间断的“岁修保养”。一代又一代的工匠用他们的技艺和智慧,妙手回春,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

首先,细腻讲述匠心保留文物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材料。

故宫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堪称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六百年来,这座宫殿遭遇过雷击、焚毁、糟朽等数之不尽的大病小灾。在修复这些古建筑过程中,首要是保留文物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材料、构件。如养心殿西配殿的一根墙内立柱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糟朽。历史信息显示当年建造养心殿时国力不太好,用的木料并非上等材质。通过各方专家会诊和探测仪器扫描,王辉、张典等古建修复者制定出一部分原有木质可以在这次修缮中保存下来,附着其上的历史也能得到留存。又如承乾宫正殿的天花彩画很可能是康熙36年重修时绘制,已有320多岁高龄。岁月松动了彩画和屋顶的连接,边角的这片彩画碎成了好几片。如今,它们被送到了一群年轻人手中,在老师傅的指点下,最大程度保留原彩画和材质,修补复原后,重新装点宫殿的屋顶。

其次,解密“八大作”在“岁修保养”中的“绝活”。中国古代宫殿的建造,有着一整套严苛、高标准的施工方法,被后来的匠人们总结为“八大作”:土作、木作、石作、瓦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而排在首位的,是构筑地基的“土作”。从与之时代相近的明中都遗址考古发现台基为层层碎石、夯土交替夯筑而成,仅挖掘出来的部分就各有十八层之多。这一“土作”工艺被紫禁城延用并进一步优化。如此厚重坚实的地下结构,不仅确保了建筑其上的宫殿历经六百年寒暑岿然不动,也寓意着王朝能够永远延续,是为“丹宸永固”。又如瓦作,明代,山西的琉璃技艺与景德镇瓷器齐名,修建北京故宫时,山西的三大琉璃世家都参与其中。元代,朝廷在北京门头沟设置的琉璃局,专为皇家供货。明清两代,紫禁城的很多琉璃也来自于此。如今故宫专留一面大墙作为抹灰试验区。学员们和退休老师傅吴胜茂学习大墙抹灰技术。讲授拽灰的补洞的技术细节。大墙抹灰分为打底和罩面两大步骤。它的基本原料是麻刀灰。剁碎的麻类掺在熟石灰中,能够有效地防止墙面开裂。麻刀灰中还要加入红土粉,这才是紫禁城宫墙标志性颜色的秘密。

再次,有趣解密“故宫房顶不落鸟不长草”等传说的事实真相。由琉璃瓦层叠铺成的屋面,不惧水火,但也有自己的命门。就是风吹来草籽和鸟粪便中带来植物的种子,一旦在瓦的缝隙中发芽生根,就会造成雨水渗漏,木梁糟朽、甚至房屋倒塌等严重后果。在清代内务府的记载中,每年春秋二季,紫禁城都要组织专人飞檐走壁,驱除瓦面的天敌。该片还揭秘不同的殿长不同的草。如乾隆帝仿照太和殿外形给自己建造的退休后的居所的皇极殿,他曾在这里举办过举世闻名的“千叟宴”,其祥瑞的屋顶,一直是地黄生长的沃土。还借大修机会有趣解密了百年难得一见的奉先殿的正殿顶梁装饰着浑金旋子彩画,整个屋顶熠熠生辉。解密养心殿特殊的透明瓦当,借大修的机会,拆下这些瓦片,拿去研究。最终的结论是,这并非云母,而是一种贝壳,名叫——“海月”。

三、制作精良,电视表达创新,打造人文纪录片精品力作

该片呈现的风格,兼具厚重与明快,画面工整,用光考究,剪辑流畅,制作精良,欣赏性和思想性兼备。将故宫文物知识点以轻松幽默的叙述和快慢适中的节奏,向观众展示故宫建筑所蕴含的祖先文明,以及生存智慧。激发年轻人愈发浓厚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叙事结构采用行进式结构和时空交叉的板块式结构,视野宏阔,从凤阳到故宫,凸显故宫建造非凡匠心。创新国际化美学叙事表达,充分体现了当代人与建筑文物,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让观者深刻感受到故宫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古建修缮大师和徒弟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专业技艺,激发民族自豪感、唤醒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在微观层面激活了观众对工匠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代表了我国当代纪录片创作者的探索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该片以深厚文化内涵与艺术底蕴,匠心制作精良,打造人文纪录片精品,也是外宣“走出去”工程对外文化传播的精品,在“润物细无声”中,涵养文化自信。正像片中所说,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的时间与责任,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更留下了可以再说六百年的紫禁城。

文/王永利

来源:文物之声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青睐·中轴线寻访之故宫|朝从宫阙探迹去 神游乾坤紫禁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1
故宫尝鲜元宇宙!场景交互式《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亮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2-14
首套元宇宙场景交互式电子出版物《我在故宫修文物》即将面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4
《我在故宫六百年》导演:2020,故宫给我平和的力量
中国新闻网 2021-02-01
影视|宅家陪娃,别错过这部好片
北京青年报 2021-02-01
你看了吗?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B站热播,观众打出9.9高分
北京日报 2021-01-12
紫禁城里修古建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聚焦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1-01-11
让厚重题材“贴地”起飞 见微知著解锁文明密码
文汇报 2021-01-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