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货品物流要分策管理
近日,全国多地通报涉疫汽车零部件核酸检测阳性。
1月2日,“健康烟台”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外市一企业员工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经销的部分汽车零部件外包装标本核酸检测阳性,该宗产品部分流入烟台市。经烟台市、区疾控中心检测、复核,其中1份货物外包装标本为阳性。相关接触人员已全部实行隔离观察,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现存产品已全部封存,产品及环境已全部进行终末消毒。
同日,山东省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2021年1月1日,外地一企业员工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经销的部分汽车零部件内包装标本核酸检测阳性,该宗产品部分流入临沂市。经临沂市、区疾控中心检测、复核,其中1家汽车4S店检测出货物内包装阳性标本1份,相关接触人员已全部实行隔离观察,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现存产品已全部封存,产品及环境已全部进行终末消毒。
“这几起货物样本阳性,其根源是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戴姆勒东北亚零部件贸易服务有限公司北京配件中心的一名确诊员工带病工作,病毒附着在汽车零部件表面,低温环境使病毒生存时间更长,于是随物流运输到各地。”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说。
吴尊友表示,虽然上述事件中,并非冷链运输,但冬季低温环境造成“非冷链”趋于冷链效果。事实上,此前2020年11月9日,上海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王某某,虽在机场货运站从事搬运工作,但平时并不接触进口冷链物品。“因此,国内进口非冷链货品也要按冷链标准管理,同时也要坚持货品采样检测,人员定期筛查,只要能够落实这两项措施,就不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感染。”
那么,此次全国多地通报涉疫汽车零部件核酸检测阳性,是否意味着国内物流也要采取国外进口物品相同的管理措施?
“成本过高,也没有必要。”吴尊友说,国内货品阳性是“一过性”的——确诊的病人带病工作,污染了货品,确诊病人被隔离治疗后,没有了传染源,货品经消毒处理后,此后从该公司发出的汽车零部件,就没有问题了。相比之下,目前国外疫情仍处于高发态势,在传染源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进口物品是持续性存在的大概率事件。因此,对进口物品,无论是否冷链,在冬季都需要按“冷链”标准管理。
进口冷链食品可放心食用
随着各地有关部门从冷链食品或冷链环境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尤其是进口冷冻食品能否食用的问题,是公众关心的话题。
“冬季,冷链食品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因采购或食用进口冷链食品引发感染的风险非常低。”吴尊友说,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片段的检测都会显示核酸阳性,因此,查出核酸阳性,并不代表具有传染性;第二,实验室检测病毒核酸时,有一个客观指标叫Ct值,这个值越大,比如大于30,说明污染程度小,有活病毒的可能性小;Ct值越小,比如小于30,污染越严重,接触后造成感染的风险就越大。我国在冷链食品或外包装中检出的核酸阳性,绝大多数属于污染轻的,极少数属于污染严重的。一般来说,只有长期反复接触这些污染物品,才有可能造成感染,如物流工人等;第三,即使购买了污染食品,只要注意手部卫生、生熟分开,对案板及时清洗,也不会有太大可能造成感染。
记者注意到,近期境外输入疫情出现一些新情况:有的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结束隔离治疗后“复阳”,有的入境人员在核酸阴性结束隔离几天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有的还引发了本土关联病例。这是否意味着,目前的防范境外输入政策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或加强?对于入境人员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管理,该如何做?
“这些现象不是境外输入病例特有的。”吴尊友说,实际上,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来,各地一直都有这类极端现象的病例报告。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新冠病毒感染后本身的自然现象,即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并不完全一样,排出的病毒量多少因人而异,甚至也有病情严重到堵住气管的现象,虽然肺部病毒很多,但排不出来。所以会出现在鼻咽部采样时,有时能采到、有时采不到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采样的质量,采样部位正确、操作规范,正确采到病毒核酸的可能性就更大。目前我国防范境外输入的政策已经实施了半年多,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暂时不需要调整。
吴尊友说,对于入境人员,在整个旅行途中,包括入境后进入隔离流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在入境的人群中,混有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机率相对较高,因此,戴口罩、保持距离、不与同行陌生人讲话、注意手卫生等,都有助于个人防范新冠病毒。此外,解除隔离后,也要注意观察个人身体的健康状况。若有不适,要及时就医。
吴尊友强调,在过去近一年的防治实践中,我国已经积累了一整套及时发现、及时控制疫情的有效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防控策略。国家部署的今冬明春防止疫情反弹的各项措施已经落实到位,国务院还派出了督导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控措施进行督导检查。这些措施能够保证最大限度避免今冬明春疫情卷土重来。(健康报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