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不再变老》用珍贵影像证明四个字:战争不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11-25 18:03

p2546647881.jpg

银幕口碑之作,有的是三好学生面面俱到的优秀,有的是寒光一闪一招制敌的锋利,《他们已不再变老》显然属于后者。这部从头至尾没有提及一场战役的一战纪录片,从战争纪录片,甚至口述历史的范畴来看,都是颠覆性的。

以执导《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系列电影名声大振的彼得·杰克逊在他擅长的奇幻、惊悚领域,成就有目共睹,《金刚》和《可爱的骨头》是很好的佐证。《他们已不再变老》虽是彼得·杰克逊首次尝试非虚构叙事,但祖父曾亲历一战,让他自幼对那段历史就格外关注。“给影像里那些老兵一个与我们对话的机会”,彼得·杰克逊用一战老兵的口述让历史影像里那些士兵走出银幕,活了起来。

p2572147326.jpg

 “非历史学家拍给非历史学家看的影片”

最初,彼得·杰克逊受帝国战争博物馆之托,要用馆藏的珍贵历史影像素材为一战结束100周年制作一部纪念片。从原定的30分钟时长,到最后影片定版的99分钟,彼得·杰克逊的“违规”让他失去了在BBC1频道的播出时段,但素材的丰满和表达的完整,为这部讲述英国士兵在西线战事中经历的纪录片注入了灵魂。

《他们已不再变老》没有拍摄一个镜头,也没有做任何采访,却耗时4年。画面全部由历史素材构成,旁白则是老兵的采访集结,片中对影像和声音资料的处理、重构,为纪录片对历史的还原和再现开辟了新思路。

彼得·杰克逊从帝国战争博物馆调取一战期间英军的胶片资料,对100多小时的影像进行修复,包括用数字技术对那些发黑的、布满划痕和噪点的画面进行修复,将参差不齐的帧速率统一到电影标准的每秒24帧,将黑白影像进行全彩修复,以及画面的3D处理等。其中最麻烦,也是片中最出色的,就是为黑白胶片赋予色彩。

这并非彼得·杰克逊的首创,讲述二战的纪录片《天启》就是用彩色修复让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鲜活起来的。不过,这种做法也不乏观众诟病,毕竟黑白是当时胶片最诚实的记录,再谨慎的着色也是二度创作,有失实的风险。从环境地貌到军队制服的颜色,再小到一枚徽章,不论考证还是调色,都是一项精细又繁重的工作,彼得·杰克逊对全彩修复的坚持,源自他对历史影像的另一种读解,“他们眼中的一战是彩色的,不是黑白的……我们想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一战士兵的所见所感”。

p2572147329.jpg

然而,片长增加了一小时,预算却没有追加,导致创作团队没有足够的资金对片中全部胶片资料进行彩色处理,于是呈现出片头片尾大约30分钟是黑白,中间是彩色的布局安排。颜色的区别划分出了备战、上战场、战后三个大段落的层次,预算紧张触发的智慧为影片增添了设计的美感。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视听语言的魔术师,并行的两者,可以相近,也可以相悖,形成不同的叙事效果。BBC和帝国战争博物馆都存有大量的一战老兵口述史录音素材,彼得·杰克逊着重选取了上世纪60年代的录音,让那些声音和画面中年轻的面容放在一起,不至于差距太大。200多份录音中,最后被选用的大约有120人,彼得·杰克逊刻意将时间、地点、战役等具体信息隐去,寻找不同人谈到相同话题,按照主题结构谈话内容,比如参军前对局势的盲目、初入军营的不适、战壕恶劣的环境、糟糕的食物、士兵们出生入死的经历……有时旁白与画面一致,有时则形成反讽的意味。

为了让一战士兵的见闻更加真实可感,除了采访的组织,画面声音的再现也是重要一环。当时的摄影技术还不能记录声音,彼得·杰克逊找来唇语专家破解画面中人物的话语,再根据画面中的线索,推断出这支部队来自哪里,然后找相同地方出身的配音演员,用当地口音为人物配音。

p2572323850.jpg

彼得·杰克逊对真实性的较真还体现在音效的使用上,他拒绝使用音效库里现成的战争炮火声,而是重新采录。在新西兰军方的许可下,他们在实弹演习中捕捉现场声,只因这种大炮的口径与一战中的相近,声音也非常相似。

与我们看惯的战争纪录片迥然不同,《他们已不再变老》没有历史背景的铺陈、战局走向的提点,也没有大人物的决策和专家的解读,准确地说,这部纪录片不是去讲述一战的历史,而是这些士兵通过亲身经历讲述他们自己的一战故事。彼得·杰克逊称其为“非历史学家拍给非历史学家看的影片”。即使缺乏历史常识的人,也可以毫不费力地看懂这部纪录片,1914-1918年记录下的这些面孔,虽不是画外音的主人,但两者形成的互文关系严丝合缝,它们都充分调动起对方的能事,让历史资料鲜活升温。

 “幸存者的视角”

一提到战争,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死亡、恐怖,但战争的真面目绝非如此简单明了,即使近距离接触它的人,也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在老兵回忆参军的情景时,盲目者并非少数,那些虚报年龄争相报名的年轻人,有的是责任的感召,有的只是为了摆脱眼下无聊的生活,他们并不讳言自己渴望冒险的心情,“我只能说,我的生命中从来没有如此激动,就像一个男孩第一次去看戏”。也有一些声音会和你的成见有所出入,“如果我的人生重来一次,我还会去经历它,我喜欢这种服役的生活”。彼得·杰克逊将影片定义为“幸存者的视角”,而不是阵亡者。如果我们有机会了解那些阵亡者曾经的心声,一定与这部纪录片呈现的有所不同。

幸存者视角意味着他们既是体验者,也是逝者的见证人,他们显然对这场战争的持久性和破坏性没有预判,对宏大的战略一无所知,但那时交战各国又有多清醒呢?

幸存者对战争的认识通过个人体验来表达,有别于历史书和教科书,在这种视角的引导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与我们想象不符的地方。画面中那些士兵对镜头非常敏感,他们不躲避,经常在镜头前笑逐颜开,甚至搞一些抢镜的小把戏,看起来与战争的肃杀格格不入。而老兵的讲述则揭示了战场生存法则,重压下的生存,幽默显得尤为可贵,哪怕这只是人免于发疯的自救机制。

即使身处生死战场,也不可能只有惊恐一种情绪,何况极端环境下的生死轻重都可能瞬间倒转。由于缺乏战斗的影像素材,激战中的死伤大多通过一些尸体的照片表达,惨烈的场面之外,采访的讲述有时却是另一种情绪,目睹了太多突如其来的死亡,经受巨大刺激后形成了一种抽离,或者说感情的死亡。

p2572669997.jpg

与此同时,人与人的关系也在战争的挤压下变化着,随着幸存者感情的死亡,身边挚友的死亡变得习以为常,而敌军也不再意味着绝对的仇恨。最为彼得·杰克逊称道的一段素材中,德军俘虏自发地加入对英军伤员的救助,画外音中,多位老兵的讲述都表达了对德军战士遭际的共情。暗夜漫长,人性的微茫是最后的希望。

彩色的激战过后,影片画面回到黑白。一战中,100万英军战死,如果他们有机会说出最后的话,会是怎样的心声?他们是否怀揣英雄主义而战斗,还是给这场杀戮以最恶毒的诅咒?

活下来的人也面临生活的脱节,国家无力营造战斗英雄的家园,他们忍受身心的创伤、失业的困窘、周遭不解的目光……影片结尾是让一位复员士兵恼火的经历,他在商店找到一份工作,走进店里,一个熟人招呼道:“你到哪去了?上夜班呢?”

《他们已不再变老》的片名来自罗伯特·劳伦斯·宾扬1914年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的诗歌《致阵亡的士兵》,诗中还有一句是“他们为自由的事业献出了生命”,现在看来,这话用在并非本土作战的英国格外讽刺。自由从何说起?

 “也许战争双方都是对的,但我认为战争是可怕的”,“我还是看不出战争为什么存在,我认为历史终究会证明,这是不值得的”……

硝烟散去,阵亡的不再变老,活着的不知所归,无处着陆的“英雄主义”形成一个长久的问号,质询着战争的价值和意义。

文/梁坤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CBA | 卷土重来 新疆队大胜上海呈现复苏之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1
赏读|战争中的法国人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02-19
彼得·杰克逊新片《披头士回归》曝预告 11月25日上线迪士尼流媒体
Mtime时光网 2021-10-15
纪念“九·一八”事变90周年 《亚太战争审判》音像图书发布
文汇报 2021-09-17
NBA西部决赛|41分创生涯新高 神鬼莫测的“泡椒”这一场当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29
《指环王》导演新片定档,这次拍的是摇滚乐“王者”披头士
封面新闻 2021-06-19
《指环王》将拍动画电影,日本导演神山健治重塑“中土世界”
封面新闻 2021-06-11
奥斯卡奖得主 《指环王》美指 插画大师艾伦·李这次画的是《荷马史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1-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