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年画非遗传承人尹国栋历时5年制作《重刻唐诗画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06-08 15:02

他和他的团队历时5年,圆满完成中国书店交给他们的按原版尺寸重刻中国古代优秀版画杰作《重刻唐诗画谱》任务,一共雕刻出150余块雕版,这为后期手工刷印,装订成册提供了便利基础。

就在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京文博会上采访到了来自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板年画非遗传承人尹国栋,他讲述了《重刻唐诗画谱》背后的故事。

一块雕版门神得花20天时间

在文博会北京发行集团展馆中国书店展位,62岁的尹国栋坐在椅子上,埋头雕刻着版画门神秦叔宝,雕刻刀在他手里灵活地转动着,他一点一点地刻画秦叔宝的鬓间头发。

“这版门神,我已做了20多天,才有今天的雏型轮廓。”谈及制作过程,尹国栋说,他最先将秦叔宝这一人物通过线条画的方式跃然纸上。然后将上好的山梨木刨平,呈光滑匀称状态。再将画稿张贴在木板上,风干以后,将这层纸轻轻搓除,把黑的线条显露出来。接着用刻刀一点一点地钩画线条,呈立体效果。

尹国栋称,线条勾画完后,还要将空白处处理干紧,要使整个雕画处于凹凸有致的镂空状态,这样作为雕版,印刻在纸上,才不会有模糊不清的问题;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线条不能刻断,否则前功尽弃,整个雕版都得作废。

在传承杨家埠年画基础上到杨柳青学习

采访中,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尹国栋所在的潍坊市杨家埠木板年画,源于明代,繁荣于清代,是中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杨氏祖先从明初就掌握了高超的雕版技艺,几百年来传承至今,绵延不绝。到了现代,为了交流融合,在传承中有所创新,早在20年前,当地文化局领导委派尹国栋等多名匠人到全国最有名的年画基地天津杨柳青学习木板年画,学成回到潍坊后继续潜心钻研,才有了自己的刻板风格。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尹国栋和他的团队,便为中国书店出版社《重刻唐诗画谱》的出版项目开始了刻板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原《唐诗画谱》由明代集雅斋主人黄凤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刊行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徽派代表作之一。诗选唐人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之挥毫,画请名笔蔡冲寰、唐世贞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刘次泉等之手,堪称“四绝”,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几百年来影响甚广,可惜明代之后,已无木版重刻本。

版画与年画属同宗艺术,但版画要求雕版技艺更高更严谨。《重刻唐诗画谱》对于作为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的尹国栋来说,这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更是技艺的推进与提高。

从事木板年画的人数很不乐观

尹国栋接下任务后,起初由他一个人来雕版画,后来来了两名匠人师傅和他一起合作。三个人就这样历时5年,按原版尺寸圆满完成《重刻唐诗画谱》任务,一共雕刻出150余块雕版。

“这里面的难度就在于这不仅有图画,还有书法,所以要求我们对绘画与书法都要有所掌握。我不能按照草书的方法去刻字,我要有自己的理解,要根据线条比例来调整。先将唐诗这一面刻好了,就在另一面配刻画图。”尹国栋说道。

就这样,雕版工作完成之后,杨家埠刷印高手使用上好雁皮宣纸,手工刷印,装订成册,由中国书店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发行。图书面世后,得到学者与读者的热烈反响与好评,大家认为这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进大众、再现传统工艺、弘扬传统文化,都是很有意义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还特地致电对《重刻唐诗画谱》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谈到未来木板年画技艺的传承,尹国栋不无忧虑地告诉北青报记者,如今从事木板年画技术的人数很不乐观,放眼全国也就寥寥几十人。年轻人忙着赚钱,根本沉不下心思坐破冷板凳来干这苦差事,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高层知识分子想学这一技术,但是来了一个月,听了两节课,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全打退堂鼓了。木板年画也只能作为可有可无的艺术性供人观赏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