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造谣造假成流量密码 封号限流治标不治本
解放日报 2024-04-10 07:15

最近,微博上的警察大V、有着530多万粉丝的江苏南京江宁区民警“江宁婆婆”点名批评某短视频平台上名叫“芥末洋仔”的网红,称其发布的短视频“用几十秒时间几乎把我念叨了这么多年的迷魂药谣言来了一锅大杂烩”。

简而言之,该网红演绎了一段视频,称“闻了一张带有‘迷魂药’的纸条后,立刻被对方控制,手机被骗”。“江宁婆婆”辟谣称,不存在视频中所称的“迷魂药”,建议平台严肃处理相关造谣、传谣行为。

之后,“芥末洋仔”确实发布了道歉及澄清视频,相关平台上已经无法找到“芥末洋仔”及造谣、澄清的视频。

以上种种恰恰反映出短视频平台谣言治理的复杂性,也暴露出现有短视频谣言治理上的漏洞。

先看网红及其背后经纪机构(MCN)的责任。按照“芥末洋仔”在道歉视频里的说法,她的本意是通过视频提醒出门在外的朋友们提高警惕。其实,很多造假短视频都使用这一套路——顶着“冠冕堂皇”的帽子,却用“流量密码”博取眼球。比如,“卖惨带货”的短视频声称是为了助农,“记录贫困生活”的短视频是为了宣传所谓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是,这能掩盖为了流量而造假的本质吗?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博主、主播以及背后的MCN,可以免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眼下,很多平台会采用限流、封号等方式惩戒问题账号,但对不少账号所有者及其背后的MCN而言,以上惩罚只是“治标不治本”,他们改头换面后,又能用同样的方式造谣传谣。可见,平台有必要建立“黑名单”制度,禁止那些造谣传谣的账号所有者、关联的MCN等“换个马甲”再次亮相。

本次事件也提醒网民,要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不轻信网红,避免自己在无意中成为造谣者的“帮凶”。

文/任翀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冒官方名义造假行骗,借科技之名传谣牟利
中国网信网 2024-05-11
炒作灾害谣言危言耸听,冒用官方名义造假行骗,4月辟谣榜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2024-05-09
宁波一建筑工人为博流量造谣“工地塔吊事故致人死亡”被处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8
勿让谎言成流量密码
光明日报 2024-04-14
“秦朗”没丢作业,这场闹剧中丢了什么?
​央视新闻 2024-04-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