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体检报告单哪些指标异常需要及时就医,哪些不用?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3-11-24 20:30

拿到一份体检报告,对其中的指标异常不以为然,或过度担心都不是正确的态度。指标异常反映出的问题也有“轻重缓急”,一些指标异常可以继续观察,一些指标异常则需要尽早就医。

这些指标异常可以再看看

1.轻度贫血

血红蛋白>90克/升,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节饮食、去除病因,往往可以治愈。

2.肝酶1至2倍轻度升高

可能是熬夜、服用药物、疲劳、饮食不当等引起的短期现象,通常能自行恢复,可以定期复查。

3.尿蛋白弱阳性2+以下

偶尔一次检出并不一定代表肾脏存在问题,可见于剧烈运动、感冒发热、情绪紧张等,建议适当休息、调节情绪,改善饮食后复测。

4.肿瘤标志小于正常值2倍

稍微高于正常,自身并无异常表现,也没有其他比较严重的异常结果,不要过分担心,可以定期随访。

5.空腹血糖稍高于正常值

以往不存在血糖高的情况,不必过于担心,保持健康饮食习惯、规律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6.肾囊肿、肝囊肿

多数为良性,比较小的肝囊肿、肾囊肿可定期复查超声。大多可见于炎症、结核、肿瘤等;比较小、边界清楚,或与以往比较没有变化,定期复查。

7.肺结节

大多可见于炎症、结核、肿瘤等;比较小、边界清楚,或与以往比较没有变化,定期复查。

这些指标异常要早就诊

1.血压升高

特别是收缩压≥18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柱,伴头晕、头痛等急性症状,或安静休息后复测仍达此标准;心率≥150次/分钟或≤45次/分钟,有严重心律失常,建议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治疗。

2.肝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值

肝酶升高超过3倍及以上正常值,伴随以往存在脂肪肝、肝炎类疾病者,需到消化内科就诊,及时治疗。

3.肿瘤指标大于2倍正常值

肿瘤指标异常值明显增高(≥2倍正常值),虽然不一定就是肿瘤,可能因炎症导致,但也不可心存侥幸,为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建议及时到肿瘤内科就诊,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明确病因。

4.尿蛋白3+及以上

尿蛋白3+及以上和(或)尿素、肌酐、尿酸明显增高,尽快到肾脏内科就诊。

5.血常规异常

白细胞计数≥20×109/升或计数≤2×109/升,出现异常分类现象;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在60到90克/升,尤其是≤60克/升(重度贫血);血小板数量≤60×109/升,尤其是计数≤30×109/升,有明显出血倾向,或计数≥1000×109/升,建议到血液内科就诊。

6.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明显,尤其是出现尿糖、尿酮体阳性,需要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可见于饮食过少、运动量过大。糖尿病患者饮食或用药不当也可见于肝脏疾病、胰岛细胞瘤等,如果(无糖尿病)空腹血糖≤2.8毫摩尔/升、(有糖尿病)空腹血糖≤3.9毫摩尔/升,需及时到内分泌代谢科就诊。

7.肾囊肿、肝囊肿

肝囊肿直径≥10厘米或合并感染、出血时,需及时到肝胆胰外科就诊;肾囊肿伴有不舒服、直径≥5厘米时,需到泌尿外科就诊。

部分指标稍有异常未必是病

体检指标异常是常有的事,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可能只是受某些因素影响而已。

1、血压偏高≠高血压

影响血压的因素众多,紧张焦虑、剧烈运动等都可能使血压升高。有数据显示,全人群中可能约有15%的人是白大衣性高血压,即只要是医生或护士测血压,即使没有高血压,也会表现出血压升高的现象。

测血压时要注意,测血压前半小时之内,要禁止吸烟、喝咖啡,别憋尿,让身体“静”下来;还要找一个带靠背的椅子坐好,胳膊平放在桌子上;胳膊尽量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

如果平时无症状表现,也不是高危人群,但体检查出血压偏高,建议复查。也建议经常自测血压,并在测量时保持内心平静,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若连续几天多次自测血压,收缩压都≥140mmHg和(或)舒张压都≥90mmHg,则很可能确实存在高血压。

2、血糖偏高≠糖尿病

正常人群的空腹血糖参考值为3.9~6.1mmol/L,如果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并不一定是得了糖尿病,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前期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时期,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一般来说,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则为糖尿病;而糖尿病前期的标准是6.1mmol/L≤空腹血糖<7mmol/L,7.8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

3、血常规单项异常≠血液病

在血常规报告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这4个指标比较值得关注,某些异常可能是血液病的表现。但如果这些指标只是单项不达标,且相差数值不大,一般不必太担心。比如:

白细胞偏高可能是体内存在细菌感染或炎症;偏低可能是过度疲劳等。机体恢复健康后,其数值一般也会回归正常。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偏低,可能预示贫血;偏高可能与先心病、肺心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相关,但剧烈运动后、高原居民或新生儿也可能存在生理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升高的情况。

血小板偏低可能预示血小板减少症,但也可能与感染性疾病相关;血小板升高可能是血小板增多症,也可能是缺铁性贫血或急慢性炎症。

总的来说,单项偏高或偏低一点点通常无关紧要,但如果与参考值相差较多、几项同时异常,或伴随身体不适等,则可能预示疾病,需要结合其它检查进行确诊。

4、谷丙转氨酶升高≠肝炎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其正常参考值为0~40u/L。

当病毒感染、药物中毒等引起肝细胞发炎时,谷丙转氨酶就会大量释放入血液,造成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升高。换句话说,只要肝细胞有炎症,这个指标就会升高。

但谷丙转氨酶升高,不一定患有肝炎,因为剧烈运动、过量饮酒、感冒、口服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导致谷丙转氨酶升高,还需根据患者症状,进行病原学诊断等判断。

与此类似的还有血脂略高不等于高血脂症,尿酸略高不等于高尿酸血症,这些也可能跟体检前的饮食密切相关。但如果多次检测都表现为偏高,则提示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了,以免发展成疾病。

体检检查出的这些“病”基本不用治

除指标可能异常外,体检也可以直接查出某些疾病,让人担惊受怕。但事实上,部分疾病,也许根本不用治。

1、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比较普遍,大约每10个女性中就有8个女性患有乳腺增生,它是由内分泌紊乱、激素分泌不平衡等引起的,特别是雌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孕激素相对减少时,会造成乳腺腺叶增厚、导管扩张等结构异常。

乳腺增生症,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从组织学表现看:是乳腺组织增生及退行性变,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但在医学上,大多数乳腺增生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而不是疾病,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乳腺增生通常也不会变成乳腺癌,不必过度担心。

但如果出现了不典型增生,如乳腺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等,伴随着多发性的不规则的乳房包块、囊肿,甚至是乳头溢液,就要警惕乳腺癌风险,应及时就医进行乳腺彩超或钼靶照相检查。平时生活中少吃激素含量高的食品或药物,避免使用不正规化妆品,保持心情愉悦,都有助于降低乳腺增生。

2、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这个词不知道吓坏了多少人,但实际上,它的本质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也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不过医学上已经明确,这种宫颈糜烂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有细胞组织溃烂、缺失造成的真性糜烂,与慢性宫颈炎出现的细胞浸润情况不一样。因此,这种糜烂性改变,只是一种生理性改变,是女性的一种临床体征而已,而且这种生理现象与有没有性生活史的关系不大,未婚女性也有可能发生。

女性绝经以后,随着雌激素的水平下降,柱状上皮细胞会自动缩回到子宫颈管内部,所谓的宫颈糜烂也就“不医而愈”了。

但如果异位面积深而广,或是中度以上的乳头状糜烂等,可能需要治疗,具体请遵医嘱。生活中要注意清洁卫生,避免不良性行为,以减少妇科疾病的发生率。

3、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的育龄期女性,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小的可以比豌豆还小,大的可以比柚子还大。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恶变率很低,不到1%。一般来说,子宫肌瘤没有明显症状,不需要特别治疗或切除。

但如果子宫肌瘤逐渐长大,超过5cm,引起了痛经、膀胱感染、不孕不育等多种病症时,就需要引起注意了,若出现尿频、便秘等压迫症状;或引起严重腹痛、性交痛等,则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另外,如果子宫肌瘤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或绝经后女性的肌瘤不变小反而变大,要考虑癌变的可能。

4、甲状腺结节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不断增多,患甲状腺癌的人数也有所上升,甚至已经成为城市女性的第五大高发癌症。于是查出甲状腺结节的人就开始担忧自己离甲状腺癌还有多远。

事实上,甲状腺结节虽然可能癌变,但95%都是良性的,结节大小也与良恶性无关,1cm以下的结节几乎不用担心,超过1cm的,做好定期随访即可。

若甲状腺结节硬度似额头、压迫到周围组织、形状不规则,需要警惕癌变。不过,即便发展成了甲状腺癌,经过科学规范的治疗,大部分也是可以治愈的。

5、单纯性肝囊肿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是由一层薄的纤维层包裹的清凉液体,可单个发生,也可以多个存在。简单理解,就是肝脏的一个个小水泡。因为有一个“肿”字,大家都提心吊胆的,不过不用担心,这并不是真性肿瘤,而且肝囊肿非常常见。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发现率在3%-18%不等。我们通常说的肝囊肿都是先天性的,其发病原因不十分明确,常称之为“单纯性肝囊肿”。单纯性肝囊肿如果没有症状是无需治疗,也不用随访的。

它既不会影响肝功能,也不会发展为肝癌。一般来说,小于5cm的肝囊肿无需治疗,每半年到一年进行B超复查即可。

如果超过5cm,可考虑穿刺检查,确定有无恶化倾向。若出现了压迫症状,也应及时就诊。

6、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又叫非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据调查,临床上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检出率高达80%~90%。

但慢性浅表性胃炎其实就是功能性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并非胃粘膜出现了慢性炎症。因此,对于无明显症状的人来说,基本不用治疗,偶尔出现消化不良时,可吃点益生菌或多酶片进行缓解。

平时生活中要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吃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护胃健康。

最后还要注意,体检前1~2周,不需要刻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否则获得的结果只是一种假象,不能真实反映身体目前的状况,甚至会掩盖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来源:健康时报、我是大医生官微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报告单上没有️↑不代表没病,一分钟教你看懂"三高"体检报告
芸健康 2024-01-29
人到中年,体检应检查哪些项目?
兰世亭 2023-11-27
体检报告单怎么看?血常规有箭头就是不健康?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3-10-30
别慌!体检报告出现这几种“病”,其实不宜过度治疗
CCTV生活圈 2023-10-04
结节、增生、囊肿……体检报告的高频词,到底意味着什么?
科普中国 2023-06-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