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北京通过城市更新打造出更多高品质活力空间。今年9月份,位于核心商圈、备受关注的街区型商业隆福寺二期开街,为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输出场景力与新动能。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现场探访发现,经过多年来的改造更新,全面开业后的隆福寺传承文脉,成为开放、多元的文化艺术街区。

二期开街:客流量更大了
“南有夫子庙,北有隆福寺”,这句流传百年的俗语,道尽了隆福寺在京城文化版图中的独特地位。隆福寺街区因始建于明朝的隆福寺而得名。作为拥有近六百年历史的北京老城地标,它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2012年8月,北京国资公司与东城区政府合作启动隆福寺地区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项目。区域内完整留存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明清时期的寺院格局隐约可寻,民国庙会的市井肌理融入街巷,新中国成立后的东四人民市场、隆福大厦的商业痕迹得以活化。
“隆福寺项目一期于2019年8月亮相,已打造为一个融合美术馆、设计师酒店、精品咖啡馆、特色餐饮的现代文化消费空间,出租率近100%。”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地区服务中心副主任范玉玲介绍,“自2019年一期重新开放以来,已经举办超过500场展览和线下活动,跟许多知名品牌和IP合作,成了北京文化圈里名副其实的活力中心。”
2025年9月17日,隆福寺二期项目开业,青灰色建筑群延续青砖灰瓦传统,融入露台、连廊等现代设计,复古又时尚。
范玉玲介绍,“截至目前,二期项目签约率超80%。因为从9月17日一直到年底是二期项目的开业季,一些商户会在第四季度陆续开业。”她表示,与一期相比,二期整体建筑规模显著增加,还引入了更加多元的品牌业态,涵盖科技体验、演艺文化、老字号创新、零售生活方式、餐饮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了隆福寺文化体验的全面扩容,也为街区带来了更多客流。
对于客流的变化,作为第一家入驻隆福寺的餐饮商户“椒小厨”的创始人高燕馨深有体会:“2019年刚搬来的时候,主要靠老客人撑场面;现在不一样了,多亏了隆福寺二期开业,还有各种活动不停歇,我们的新客占比已经超过60%,周末的客流比原来街边店的最高峰还要多50%。”她说,从街边小店到入驻隆福寺这样的文化地标,椒小厨不只是搬了个家,更是完成了一次全面的品牌升级,客群也实现“质变和量变”。
空间体验:古都新城都交织在视线里
乘坐电梯登上隆福大厦的顶层,便来到了隆福文化中心。北青报记者看到,这里由4座红墙金瓦的仿古建筑和庭院组成,犹如天上宫阙,涵盖VIP室、会议室、多功能厅、备餐厅等,艺术展、文化交流、时装周等活动常在此举办。
在隆福文化中心东西两侧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北京的历史与现在。北青报记者从西侧观景台望出去,看到了中轴线上的故宫、景山、白塔,从东侧观景台向远处看去则可以看到繁华现代的CBD,古都新城就这样交织在视线里。
虽然最初的隆福寺已不可见,但位于隆福寺建筑顶部的藻井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下来,天宫藻井和蟠龙藻井目前均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其镇馆之宝。其中,巧夺天工的天宫藻井最负盛名,被网友称为“天花板中的天花板”,其中间顶部绘制有二十八星宿图,被认为是一幅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专业星图,属古代天文的《步天歌》系统。
△臻元美术馆里的隆福寺天宫藻井
北青报记者在隆福寺街区的臻元美术馆看到,“天宫藻井”这一建筑美学精品被复原于展厅之中。正如一位观展者表示,这展览让藻井以另一种形式回归隆福寺。“步天歌——藻井与星宿的故事”正在此进行全国首展,吸引众多观展者前往打卡。步入展厅,可近距离观察精妙榫卯与天宫楼阁,感受时空轮转、星河闪耀。在数字藻井展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星象在藻井中流转,化为星辰勾勒出中轴线的模样。
“10月1日开展第一天,就有不少附近居民早早来此排队等待,有年纪大一些的会戴上眼镜边看边查询手机。”该馆馆长贾婧介绍,隆福寺位于北京文化金三角的位置,很符合文化行业从业者的定位。隆福寺作为新商业,吸引了孩童、年轻人、家庭等多类人群,除了有情怀的当地人还有来京游客。“除了常见的美术展,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策展的关键词。我们将根据情况将展览持续至春节。”
首店经济:为街区增添活力
首店经济也为隆福寺街区增添吸引力。隆福寺二期吸引了大量首店、旗舰店和概念创新店,如开心麻花A99剧场东城区首店、7mesh中国首店、Outopia北京首店等,约占整体品牌的40%。
开心麻花首个沉浸式剧场直接把观众席变成舞台,观众和演员可以零距离互动。开心麻花剧场院线运营总监韩莉介绍,“从2024年12月开业至今已演出200多场,其中,首个剧目《雨村笔记之隐藏笔记》几乎场场售罄。目前,第三个剧目《莎士比亚别生气》正在上演。”
△开心麻花剧场
与贾婧一样,韩莉也对隆福寺的文化氛围表示认同。“隆福寺在前期布局的时候就预留了优质的文化空间,适合做剧场;这里挨着景山、王府井,地理位置很好;北京中轴线的优势也明显;此前这里有东四人民市场、东宫影剧院,既有底蕴也比较热闹接地气。所以将剧场设置在这里经营很有信心。”
隆福寺街区,一直是北京市民心中兼具烟火气与文化感的“老城记忆地标”。“椒小厨”的创始人高燕馨坦言,她看中的就是这片地方的“老底子”和“新潜力”,也正是因为隆福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街边烟火”升级为“文化烟火”。“我们就是想从一家小街边店,变成有文化味儿的靠谱品牌。”
多家受访商户表示,在隆福寺街区经营期间,不仅目睹了这里的发展变迁,还深刻体会到营商环境方面的服务效率。不管是营业执照办理、店面装修审批,还是周边环境提升、垃圾分类等推进都很顺利。隆福寺街区还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结合,举办传统庙会、非遗展示、新潮市集、滑板比赛、音乐演出、魔术表演、特色NPC巡游等活动,增加客流量。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让市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还提升商圈和街区的知名度、美誉度,也让商户生意更红火。
首都文化消费新地标
作为“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的重要一环,隆福寺在商业规划上不仅延续“用文化带动商业”的思路,又兼顾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形成“首店引领、业态丰富、体验多元”的特色商业生态。例如:引入全时空间VR影院、中鼎XR艺术空间等科技体验类空间,解锁“科技+娱乐”的新玩法;老字号创新品牌阵容亮眼,稻香村零号店寻宝店、同仁堂知嘛健康、丰年灌肠、梅潭村、紫光园、姚记炒肝等,以“传统技艺+现代审美”的方式焕新老味道。11月1日,东城区时尚体育节——虚拟骑行赛在隆福寺举办。赛事为市民带来了一场“体育+娱乐+消费”的丰富体验,也为隆福寺街区注入了蓬勃活力。
隆福寺正在通过创造更多新文化、新空间、新生活的新业态,以及更多新娱乐、新体验、新消费的新模式,为文化金三角的建设增加亮点。根据《隆福寺园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隆福寺将打造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协调共融的首都文化消费新地标。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隆福寺文化街区修缮更新项目采取片区式更新的模式,共分为三期。其中,一期重点实施老旧楼宇提质增效,包括隆福大厦、隆福寺北里及隆福文化中心。项目一期已入选2022年北京市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二期打造文旅商复合空间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体验区。
隆福寺通过深度文化挖掘与创新体验融合,为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了兼具京韵特色与时代活力的新动能。隆福寺正逐渐成为这座古都中一个既承载历史,又充满时代生命力的新地标,不断增强北京城市作为国际消费中心的文化辨识度和综合吸引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