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1895.11.5~1944.7.24)是一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原名恩润,曾用名李晋卿。他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学校、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南洋公学中院、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后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1921年从该校毕业。1922年,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编辑《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10月,主编《生活》周刊,从此正式从事新闻工作。
邹韬奋任主编后,着手改变以往编辑方针,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九一八”事变后将抗日救亡宣传作为主题,使该刊逐渐成为新闻评述性周报,还曾以《生活》周刊名义,为东北义勇军和十九路军募捐。自此,周刊“时时立在时代的前线”,发行量骤增至15.5万份。1931年1月,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的重大贪污事件发生后,邹韬奋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在《生活》上披露了此事,并登出了王伯群新建豪华住宅的照片和读者的揭发信。正在此时,王伯群派人携十万元巨款来找邹韬奋,企图以金钱阻止真相暴露。他十分生气,当即拒绝,并在《生活》上说:“在做贼心虚而自己丧尽人格者,诚以为只须出几个臭钱,便可无人不入其彀中,以为天下都是要钱不要脸的没有骨气的人,但是钱的效用有时而穷……”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被国民党政府列入暗杀名单。后《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同年7月,邹韬奋创办生活书店,任总经理。8月,离开上海,前往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苏联和美国考察,得出“中国无出路则已,如有出路,必将走上社会主义的这条道路”的结论。旅欧两年间著有《萍踪寄语》4集和之后《萍踪忆语》的部分内容。
1935年8月回国后,邹韬奋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旗帜鲜明地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张,全力支持“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翌年2月,该刊又遭国民党政府封闭。邹韬奋被迫出走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旨在“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并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会执行委员。从这时开始,邹韬奋与中国共产党取得直接联系,诚恳地听取中共的主张。然而该刊因国民党政府的阻挠破坏,仅存在55天。
1936年7月,邹韬奋与沈钧儒等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毛泽东对此给予高度评价。1936年11月22日深夜,他与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7人因参加和领导“救国会”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在长达243天的囚禁中,在法庭上,每次审讯时都坚决果敢地据理争辩,变被告为原告;在牢房里,挥笔写成《经历》《萍踪忆语》最后八篇,并整理完成《展望》,共30余万字。
1937年7月31日,国民党政府慑于舆论,被迫释放“七君子”。邹韬奋出狱后即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上海沦陷后,他绕道香港、广西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武汉沦陷后又移往重庆,主编《全民抗战》,并多次向中共提出入党要求。
“皖南事变”后,邹韬奋再次被迫出走香港,恢复出版了《大众生活》,任主编。1942年1月,秘密转赴广东东江游击区,随东江游击纵队行动。由于国民党密令缉捕,敌特多方搜索,经东江纵队护送,到广东梅县乡下隐居,化名李尚清。同年12月,邹韬奋辗转到达苏北解放区。年底,耳疾剧疼,仍坚持为几千苏北群众发表热情洋溢的讲演,为解放区报纸写文章。1943年回上海治疗,确诊为癌症。
1944年春,邹韬奋在病榻上撰写《患难余生记》,后因病情恶化,仅写5万余字。同年7月24日晨,于上海逝世,终年50岁。临终前,邹韬奋口授遗嘱,再次表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9月28日,中共中央电唁其家属,并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员,满足了这位优秀记者的生前夙愿。
文/阎泽川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