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202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极端天气频发敲响警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13 16:36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说,2024年成为自1850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5.10摄氏度,比上个最热年份2023年高出0.12摄氏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的气温水平高出1.6摄氏度。此外,2024年全球除极地海域外的年平均海洋表面温度达到创纪录的20.87摄氏度,比1991年至2020年平均水平高出0.51摄氏度;大气中水汽含量也达到历史新高,比1991年至2020年平均水平高出约5%。

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这一惊人事实不仅揭示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态势,更通过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为我们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气候学者认为,2024年全球气温上升导致了更多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性影响。

国际科研机构“世界天气归因联盟”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指出,2024年创纪录的全球气温直接推动了暴雨的频率和强度。在这份报告研究的16起洪灾中,有15起与气候变化引发的异常降雨密切相关。报告另外研究的20多起天气事件导致至少3700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高温也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平衡造成了深远破坏。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专家2024年5月发出警告说,由于海洋温度创新高,全球珊瑚白化现象范围正在扩大,且程度加深。

全球变暖趋势可能与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的燃烧有关,这些燃烧会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正因如此,许多气候专家都敦促必须关注气候危机,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和碳排放。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

正是意识到气候变暖的可怕后果,国际社会2015年达成了《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但囿于诸多因素,成效不彰。而澳大利亚、瑞典和丹麦等国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即便各国实现《巴黎协定》中确定的减排目标,地球也有成为“温室地球”的风险。研究人员指出,有一些地球系统处于临界点,一旦跨越临界点,就可能发生突变,引发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停下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温室地球”变为现实,那么地球上许多地方将不再宜居。

从肆虐的洪水到前所未有的热浪,从毁灭性的飓风到干旱肆虐的土地,极端天气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演。这些天气现象不仅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破坏。

极端天气不再是“极端”事件。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且日益严重的现实。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关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企业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采取环保措施,降低自身的碳排放。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一向主动作为、积极有为。2020年9月,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令人遗憾的是,也有一些国家只顾打自己的小算盘,热衷于玩相互指责的游戏。

专家预测,尽管2025年不太可能成为“最热”年份,但从长远来看,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将持续加剧,而这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因此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球同此凉热。极端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示,需要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