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吃谷”未成年人构建防诈安全网
法治日报 2024-11-19 12:30

近日,一名13岁的学生肖某向警方报案,称其在浏览某社交平台寻找排球少年徽章时,被诱骗加入一个QQ群。诈骗分子以挑选其喜爱的徽章为幌子,索取肖某的个人信息,后以未成年人购买需承担法律责任为由,对肖某进行“警告”。在此过程中,诈骗分子冒充民警,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恐吓肖某利用父母的手机登录银行App并扫码支付,最终骗走9999.93元。

北京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发文称,近期以未成年人为诈骗对象的虚假购物类、假冒公检法类的诈骗案件频发,在给家庭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当事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广大家长应高度重视。其中利用时下热门的“谷子”进行虚假交易的诈骗案件尤为突出。

“谷子”是goods(商品)的谐音说法,通常是指由漫画、动画、游戏等ACG领域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包含吧唧(徽章)、亚克力制品、色纸(彩色硬卡纸)等相关产品。顾名思义,购买周边产品的行为就是“吃谷”,由此形成的兴趣圈子便是“谷圈”。

当下,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热衷于“吃谷”,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售卖二次元周边和潮流玩具等小物件的商店,在放学后和节假日期间经常可以看到未成年人购买“谷子”。

未成年人热衷“吃谷”,可以说是有利有弊。

一方面,适度“吃谷”可以让未成年人产生愉悦感和归属感。对于这些未成年人而言,他们购买自己喜欢的动漫周边产品,既是情感寄托,也是社交需要——可以和朋友找到共同话题,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另一方面,过度“吃谷”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有的未成年人对于“谷子”的追捧已经达到了沉迷的程度,这不仅会分散他们在学习上的精力,还会因为大量购买“谷子”而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有媒体报道称,有的中小学生,一次性“吃谷”会花上几百元,更有甚者每年会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未成年人对于“谷子”的追捧,也给一些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近年来,不法分子针对未成年人“吃谷”而进行虚假交易的诈骗案件多次发生。这也再次提醒我们,未成年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要警钟长鸣。

让未成年人健康、安心地“吃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构建起有效的防诈安全网。

一方面,对于未成年人的“吃谷”行为给予理解和引导。

对于“吃谷”的未成年人而言,“谷子”不仅仅是商品,更多的还是一种情感寄托和社交依托。对于这种行为,可以视作未成年人的一种兴趣爱好,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予适度支持,让他们从中可以找到满足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要注意“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家长应当自觉履行起监护人的职责,主动留意孩子的网络行为和消费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避免孩子陷入不理性消费、盲目攀比的“陷阱”。

另一方面,坚持社会共治为未成年人构建安全防护网。

限于心智未熟、辨识力自控力有限等因素,未成年人极易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保障“吃谷”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参与,推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

相关部门要坚持“零容忍”态度,持续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从源头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相关网站平台要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制度机制,积极采取措施处置涉诈有害信息。家长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密码等信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监管,有意识地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学校、社区等要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场景模拟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学生讲解防诈方法,提高未成年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总之,对于未成年人的“吃谷”行为,在积极引导的同时,应注重防范其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和风险,通过社会共治来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有力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文/蒲晓磊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