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时隔十余年将再迎注资 银行股再融资难题待破解
第一财经 2024-10-09 14:32

国庆节前“一行一局一会”抛出的一揽子利好政策中,六家大型银行将迎来新一轮国家注资的消息备受关注。

对于具体增资方案,市场上猜测不断。不少分析认为,不排除在财政部配合下,重启特殊国债发行为银行补充资本的可能。

另外,随着IPO和再融资政策优化调整,长期集体破净的银行股在二级市场上再融资依然冷淡。盈利下滑、支持实体经济需求、分红力度加大等背景下,行业整体的资本补充压力引起关注,拓展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的建议不断,资本市场再融资适当放开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大行注资猜想

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透露,经研究,国家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将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

这也是国有大行时隔15年左右再次迎来国家注资,此前已有过三轮主要注资:第一次是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四大行注资2700亿元;第二次是2003~2007年,财政部通过中央汇金向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分别注资并实现A/H股两地上市;第三次是2010年,工行、建行、中行、交行通过配股补充资本;农业银行、邮储、交行陆续通过IPO和定增等方式募资。

对于增资背景,李云泽提到,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自身利润留存的方式来增加资本,但随着银行减费让利的力度不断加大,净息差有所收窄,利润增速逐步放缓,需要统筹内部和外部等多种渠道来充实资本。

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认为,此轮注资与上一轮相似,旨在应对资产和内生资本补充速度剪刀差走阔带来的资本压力。“核心一级资本仅能通过外部股权融资和内生利润补充,不能通过资本债券补充,而近年来国有大行息差和盈利承压,因此有必要寻求外部融资。”林英奇表示。

另有分析认为,与前几轮国有大行注资重在消化不良资产的被动行为相比,此次注资更多是一种应对未来风险的主动行为。

一方面,注资可以更好地发挥国有大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作用;另一方面,与拓宽五家大行旗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直投业务配合,补充资本将增强大行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此外,在监管鼓励加大分红力度的背景下,注资也有利于增强大行的持续分红能力。

在此背景下,关于新一轮增资方式和规模,市场上存在多种猜测。资金来源上,参照历史经验和当前实际,业内对财政部重启特别国债发行的预期升温。

在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的外源性补充渠道中,主要包括定增、配股、可转债等方式,但不同方式面对不同的约束条件。

林英奇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配股通常存在折价,对股价有负面影响;可转债由于存在转股价格的限制(一般不低于1倍市净率,强制赎回条件一般为转股价格的130%),对于银行股价表现和估值水平有要求,实际资本补充时间有不确定性;定增的方式限制相比前两种方式较小,更为可行。“从历史上看,定增价格一般不低于1倍市净率,‘破净’上市公司融资也存在一定政策限制,后续观察是否有突破这一惯例的可能。”他在最新报告中强调。

有国际评级机构资深银行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表示,监管部门此次表态对评级影响正面,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有积极意义,关键在于注资的规模大小。相比前期中央汇金在二级市场上增持,这一方式带来的实际意义明显更大。

根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的要求,四大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底线分别为9.0%、8.5%、8.0%。从半年报来看,目前建行、工行距离监管要求空间较大,在5个百分点左右,交行、邮储距离监管要求不足2个百分点,相对空间更小。

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剑认为,目前不同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差异较大,监管要求也有差别,因此按照一行一策的思路推进较为合理。

在林英奇的假设和测算下,若注资提升六大行核心一级充足率0.5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隐含缓解银行资本压力2年、5年、10年,分别需要注资规模在0.5万亿元、1.1万亿元、2.1万亿元左右。

资金来源方面,他认为,由于融资规模较大,参考历史经验,预计主要投资者为中央财政,可选的募资方式包括特别国债发行或中央汇金债券融资等。

上市银行仍面再融资难题

有市场权威专家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外源性补充资本的渠道有待畅通,补资本主要依靠内源性的利润留存,净息差收窄下,资本金不足将明显制约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当前,银行净息差面临较大收窄压力,很多银行有补充资本的意愿。如果能够推动银行资本补充有效落地,有利于保障银行可持续经营,提升未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事实上,不只是国有大型银行,股份行及中小银行也面临资本与资产扩表的平衡压力。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再融资政策约束下,银行股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有进一步收窄的压力。

去年8月以来,证监会多次就优化IPO、再融资监管表态,强调要严格限制存在破发、破净情形上市公司再融资。今年4月出台的“国九条”也明确,要“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并重申“严格再融资审核把关”。

在资本市场上,银行股是典型的长期破净且集体破净板块,尽管去年以来避险资金大幅抬升了银行股股价,但根据最新收盘价,A股42只银行股市净率均不足1倍,其中有10家市净率不足0.5倍。

此前不少分析认为,银行股的监管规则更为特殊,因此受到新规影响或相对较小。另外,随着息差压力缓解,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内生资本补充和减少分红来缓解资本补充压力。

从资本市场渠道再融资动态来看,最新的银行再融资活动发生在瑞丰银行,该行在今年9月更新了转债发行申报方案,金额为不超过50亿元。早在2022年,该行就发布了可转债发行预案,之后经历注册制改革并于2023年3月获上交所受理、问询,之后多次更新相关文件。

除了瑞丰银行,上市银行的再融资进展多数停留在去年,去年浙商银行完成配股、无锡银行及邮储银行完成增发,目前排队审核的银行包括厦门银行、长沙银行、中信银行等。

去年8月,民生银行宣布终止了一项500亿元的可转债发行计划,引起市场关注。该行称是综合考虑资本市场环境,经过审慎分析与论证作出决定。当时,民生银行投资者热线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终止此次可转债发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此次融资规模较大,当前二级市场可能承受能力有限;二是上述再融资方案推出时间较长,放在当下有些不完善之处。

去年6月,杭州银行公告将原本的定增募资额由不超过125亿元调整为80亿元,同年9月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批复。今年4月,该行公告称,将定增方案决议的有效期和授权有效期由今年7月延长至2025年7月。

对于多家银行再融资“搁浅”及方案调整,此前不止一位市场人士对记者分析称,一方面是新的监管要求制约,另一方面也与市场低迷有关,大额再融资有“抽血”效应,容易对市场造成冲击。

不过,此前证监会在新要求中明确,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

随着市场转暖,业内在呼吁拓宽资本补充多元渠道的同时,对资本市场上商业银行再融资适当放开的呼声也有所高涨。有行业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商业银行存在资本补充的客观需求,但关键是阐明融资必要性和合理性。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二永债”仍有较大规模到期 2025年银行续发压力不减
上海证券报 2025-01-27
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会否再加力?5500亿额度收尾年内发行额骤降
第一财经 2024-10-19
再发特别国债支持补充资本 财政力挺银行为哪般?
中国证券报 2024-10-15
时隔26年国家将再发特别国债注资国有大行:规模或达万亿?对股价有何影响?
澎湃新闻 2024-10-13
国有大行“注资”往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0-09
六大行增资酝酿中 发行特别国债呼声高
证券时报 2024-10-09
中银研究展望六大行“注资”:考虑成本、影响、效果,积极稳妥推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9-29
六大行将获“注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9-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