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浙江省衢州91岁退役老兵方大海和家人在自家院内升国旗、奏国歌庆国庆。每年建军节、国庆节、春节等重要节日,他都会在自家门口升国旗,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38年。10月3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方大海于1956年参军,1960年退役,部队生活让他更加热爱祖国,甚至把“热爱祖国”写在自家门楣上。在他的影响下,家中共有5人参军。他常对家人说,“有国才有家,人倒旗不倒。”
10月1日早7时许,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某村的一处民宅院落里响起了国歌激昂的旋律,91岁的退役老兵方大海在家人搀扶下,走到院落正中的旗杆下方,缓慢而坚定地拉动绳索,他的家人随着音乐声郑重地唱响国歌,一面崭新的国旗稳稳升空。过去的38年里,方大海的院中总是高高飘荡着这样一道鲜亮的红色。
1956年,23岁的方大海参军入伍,从浙江远赴大西北开启军旅生涯。方大海的大儿子方月平介绍,“我小的时候,父亲经常跟我讲他当时在兰州、西藏当兵的事。”那时,方大海是一名铁道兵,要与战友一起肩挑背扛造铁路,条件艰苦,但他从来不觉得累。由于当时国际政治局势紧张,他与战友做好随时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的准备。方大海刻苦训练、磨炼战斗技能,从500米外射击还能正中靶心,队友都叫他“神枪手”。
1960年,方大海退役返乡务农。虽然没直接上过战场,但部队生活给他的教育与历练让他对祖国的热爱历久弥新。“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环境也不好。”方月平说,父亲想要在家门口挂上一面五星红旗的心愿没能实现。1966年,方大海家盖新房,他就让泥瓦匠在门楣上方写下“热爱祖国”四个大字,58年过去,这几个字依然清晰。
方月平说,“受到我父亲的激励,我家很多人都选择当兵,我是第一个。”1986年11月,方月平进入南京特种部队,那时他23岁,和父亲当年入伍的年纪一样。那时各方面条件好转,儿子也如愿参军,方大海兴奋地买来一面国旗,在院里竖起一根毛竹竿,和家人一起完成第一次升旗仪式。
此后,“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春节等各个重要节日,方大海都会风雨无阻地在家中升国旗。方大海一家与军人身份的羁绊也越来越深。其老伴姜女士骄傲地说,“除了我老伴和我大儿子,我孙子、女婿、外孙女婿也都是军人,算下来一家有5个军人。”如今,在“热爱祖国”的文字下方,门楣上还钉着一块由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颁发的“光荣之家”的牌子。
被问到为什么要在家里升国旗时,方大海说,“我喜欢看到国旗飘扬的样子,国旗代表着国家,有国才有家。”姜女士笑着说,老伴总是给家人上课,“上了战场要‘人倒旗不倒’,一定要保护好国旗、党旗、军旗。”
如今,方大海的子女们早已各自成家,在父亲的带动下,他们也都在自己的家里悬挂起了国旗。方月平与父亲住得比较近,“他什么时候要升旗,我们不用他通知就都知道,我会尽量过去。”今年10月1日,方月平还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女一同去参加父亲的升旗仪式。“大孙女刚上幼儿园,已经知道什么是五星红旗了,她们看曾祖父升旗都很高兴。”
方月平说,之前父亲升旗一直用八九米高的竹竿,刮风下雨容易倒,再扶起也非常吃力。2020年,他和兄弟姐妹为父亲换上了一根崭新的标准不锈钢旗杆,结实挺拔。方月平说,在村道上就能看到国旗飘扬,村里人都赞叹他父亲身体硬朗,也被他那颗热忱的爱国心打动。
每年的国庆,都是方大海换新国旗的时候。今年国庆前,方大海的大女儿送来新旗,国庆节当天的清晨,方大海先降下旧旗、再升新旗。回到屋内,他把旧旗仔细叠成整齐的“豆腐块”,再收在柜子里。姜女士说,“之前被风雨吹坏的旗都是这样好好保存着,已经有几十面了。”
现在,已是鲐背之年的方大海最爱看的电视节目仍是军事频道和战争类电影,比如《上甘岭》《大上海》《南征北战》。“他(方大海)经常告诉我们,国旗在他心中很重要,他希望保护好国旗,保护好祖国。”姜女士说。新换的这面国旗,还将继续在院子里久久飘扬。
实习生 刘晓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倪家宁
校对/杨波